一家人难得有一张合影,找了半天,找出的一张还是十年前的。
1月1日凌晨4点,刚刚跨入60岁的朱钜斌走了。这位瓶窑的老党员,一辈子默默无闻,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了自己的一对眼角膜。
在二弟朱钜明的印象里,哥哥生前无论做什么事都希望妥贴周到,顾及方方面面,但捐献眼角膜是“我看到他做的最果断的一件事。”
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
他总想再发挥一些余热
去年11月中旬的时候,瓶窑华兴社区组织党员会议,朱钜斌脸色苍白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劝他:“你身体不好,可以不用来参加的。”他却说:“我是党员,既然通知了,还是要来的。”就在2个月前,他还报名参加了社区里的平安志愿者,那个时候,他已经得知自己患上了胰腺肿瘤。即使重病住院,看到其他肿瘤病人消沉痛苦,他总会想办法前去安慰,让他们坚强乐观应对。
发小张少华和朱钜斌认识五十多年,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上山下乡,一起参加工作,后来一起下岗,一起打拼,几乎无话不谈。得知老友得了重病,张少华几天都没有睡好,“反倒是他,一直宽慰我。”在张少华的印象里,朱钜斌是一个特别正直的人,虽然普通平凡,每天为生活忙忙碌碌,但一直坚强,从来不怕吃苦。要捐献眼角膜的想法,朱钜斌也是第一个告诉这位老朋友的。张少华说:“我心里很难过,但是作为朋友,我很佩服他,也十分支持他的想法。我们老班长、一些同学都受他感染,表示也将填表捐献”。
爸爸是个劳心的人
几次想带他去看电影都没去成
儿子朱宁至今还记得一个细节。那是爸爸身体已经很虚弱的时候,他叮嘱儿子给家里换一把新的梯子,因为原来那个旧了,摇摇晃晃不安全。一开始,朱宁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回家,爸爸因为这件事迟迟没有落实,跟他生了气。他连忙去买了一把新的来,后来才知道,他是担心自己离开之后,妈妈一个人在家时,万一要用这把梯子,就不安全。
“他就是这样一个劳心的人。”在朱宁的印象里,父子俩之间的沟通很少,在苏州工作的他,有什么事都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爸爸有什么话要交代,也是通过妈妈转达给他。可是他知道,爸爸其实是一个感情特别细腻的人,他的关心内敛不外露。“我每次回家,他都要告诉我,哪边路堵,哪边有停车位,要注意安全。”爸爸喜欢看美国大片,但朱宁说了好几次带他去影院看,他都拒绝了,“他就是怕给别人添麻烦。”
他安静离开了这个世界
爱与光明会一直留下
去年12月31日那天晚上,朱钜斌到了最后的弥留时刻。病房里,二弟朱钜明放了哥哥最喜欢的邓丽君的歌。亲人们想用一切努力,希望他能看到新年的到来。零点的时候,电视机里传来新年的钟声,朱钜明趴在哥哥的耳朵边对他说:“哥哥,你听到了么?新年了,你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吧,只要你开心。”说完,泪如雨下。朱钜斌去世后,家人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替他捐出了一对眼角膜。
当2017年第一天到来时,还没等到新年的第一缕晨光,朱钜斌走了。但他知道,会有人为他好好迎接今后的每一缕晨光!
这几天,区第三医院红十字会一直关心着朱钜斌的病情,并协助家人一起为了帮助他完成心愿做好细致服务,并在当天半夜与区红十字会、瓶窑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帮助朱钜斌完成心愿。
每次亲历捐献,都会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心里都五味杂陈。他们曾记得有位捐献者留下的信中写道:“我很清楚遗体捐献用于什么,我不在乎医学院的学生在我身上动多少刀,我只希望他们走出校门后,不动错任何一刀。”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感受到了这份工作所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