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北京。金华红十字会志愿者、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郑方走上领奖台,接过了“全国十大杰出红十字志愿者”的奖杯,和她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的,有崔永元等9人。
12月21日,郑方完成了市区第5例、全市第11例器官捐献,45岁的武义人何金伟病逝后捐献出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两个眼角膜,至少能挽救3个人的生命,让两个人恢复光明。
在公益慈善事业的道路上,郑方的故事里写满了爱。
这是一个有爱的家庭
郑方的无偿献血证上,第一次献血的记录是2001年。
到今天,她无偿献血38次,平均每年献血超过3次。此外,郑方还加入造血干细胞库,组织义卖等活动,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工作。10年间,见证她无私奉献的,是一本本无偿献血奖状和优秀志愿者奖杯。
她做这些,受父母和哥哥的影响。
郑方的妈妈是一名教师,父亲是中心医院的离休干部。从小,郑方就看到父母接济人、帮助人,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的所作所为给郑方留下深刻印象。
郑方的哥哥也有许多本无偿献血证,比郑方更早一些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就是这个红本本让郑方产生了向哥哥学习的念头。2001年,她路过市区人民广场,看到那里停着一辆献血车,她第一次参加了献血。兄妹两个很默契,10多年来,两人坚持每年献血,从不间断。
做天使的守护者
2010年8月,浙江省成为全国器官捐献试点省份之一,郑方积极参加培训,由于工作出色,成为我国第一批在红十字总会注册的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
那一年的12月,郑方完成了我市第一例、浙江省第二例器官捐献。
捐献者是一名因意外失足而去世的小男孩。当时,男孩的家人主动提出,希望在孩子死后捐献孩子的眼角膜,郑方得知消息后,前往医院与男孩家人沟通,征求是否愿意捐献人体器官,最后取得男孩家人的支持。男孩的肝、肾、眼角膜用于移植,救了至少5个人。
在和男孩一家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爷爷一直念叨:“孩子活着的时候,是吃过爱心营养餐的。”这样朴实的爱和奉献让郑方感动,也让她看到器官捐献这种以特殊的方式延续生命的慈善行为的意义,使她有了坚持的动力。
2011年5月,我市第二例、浙江省第六例器官捐献同样由郑方协调完成。那是一名27岁的外地男青年,因颅脑外伤不治身亡后,病人家属经过慎重考虑,愿意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无偿捐献给因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的患者,3名患者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
在协助捐献者完成心愿的道路上,郑方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有一次,一位老人生病时把她叫到跟前,坚持在生前签下捐献协议,当最后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位老人说:“这下我踏实了,该办的事情都交代了。”郑方听了潸然泪下。
“那些捐献者是天使,我愿做他们的守护者。这是一份圣洁的工作。”郑方这样看待自己的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身份,她投入的是对捐献者的尊重。
妈妈用行动支持女儿
最难能可贵的是,2012年除夕,郑方遵照妈妈的遗愿,捐献了妈妈的眼角膜。
郑方的妈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2012年1月21日,病重的妈妈在弥留之际对郑方说了三句话算是交代后事:我感觉快要死了;不要遗体告别仪式;眼角膜可以捐献的话就捐掉吧。郑方听了,心都碎了。
妈妈没有等来新年的钟声,郑方在爸爸和哥哥的支持下做出决定,在除夕前一天为妈妈办理了捐献手续。3月2日,妈妈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一名21岁的宁波女孩,她右眼失明一年多,医生说,再不移植就可能永久失明了。
妈妈的眼角膜捐献出去的当天,郑方含泪写下一篇《永远的爱》,感恩和怀念她,其中一段写道:“妈妈,有时想想,你是在纵容我们做着一些事情。我和哥哥献了那么多次血,你知道后,只是吩咐一声:注意身体。没有责备更没有阻拦。甚至当我捐献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决定继续进行并告诉你时,你也是那么淡然。妈妈,我知道,你是信任你的孩子的,你完全放心我们所做的一切。我担任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你也是知道的,你没有一句反对或者赞成的话语,我知道那是你对我最好的支持,你用默认赞许了我的工作。这一次眼角膜捐献,是你用你的方式又一次支持我,妈妈,谢谢你……”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金华日报》上,编辑特别加了一段编者按,向郑方一家表示敬意。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目前浙江省有5位,郑方是唯一不在红十字会编制内的志愿者,这意味着,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的。
在这条慈善路上,支撑郑方不懈努力走下去的,唯有爱。
郑方表示,如果有单位需要,她可以前往,义务宣讲人体器官捐献知识,联系电话:13867972041(来源: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