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红志工委)从2009年下半年开展助学项目,至今已为市区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资助款17.6万元,共资助学生83人,合计232人次;为“圆梦大学”行动捐资10万元,资助20名贫困大学生。
这个助学项目由“人大MBA研修金华首期班”40余名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负责出资,红志工委志愿者负责执行。作为资深的爱心助学志愿者、红志工委负责人余文军说,在执行过程中,志愿者们不断规范助学行为,同时与出资方、受助方进行磨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和完善助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大家都是抱着一颗善心来的,如何用好善心,这里面真有些学问。”
从投递员到热心志愿者
余文军其貌不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是市邮政局站前投递部“风速队”的队长,从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投递报刊邮件111万余份(件),复活死件100余封,做到了无差错、无事故、无漏投,实现了投递服务无投诉。
这些年来,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热情耐心。遇到行动不便或年龄偏大的客户,他会把邮件送到楼上为止。为使邮件能准确、及时送到客户手上,他常带领投递员在下班后到社区、房东和各地外来打工者的老乡处了解、询问联系方式和去向,及时掌握客户的新住处。2007年,余文军曾投递过一封只写着小区名和客户名字的来信。按规定这种地址不全的邮件完全可以退回。但看到信是从台湾寄来的,从信封判断可能是一封家书时,他觉得不能一退了之,决定下班后再去找找。连续几天,余文军去小区询问了一些居民、保安和物管后,终于把这封地址不完整的信件准确地交到了客户手中。“看到客户收到信那么开心,我累点也值了。”
余文军觉得,做志愿者和投递员一样:“能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快乐!”几年前,余文军开始定期参与无偿献血,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银奖。为白血病患儿募捐、帮助流浪者、整理捐给灾区的衣物、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爱心腊八粥、春运志愿服务……都有余文军的身影。
“即使一片绿叶,也要专注于那一抹翠绿”是余文军的座右铭,他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劳动者,他本性中的勤勉和宽厚,使他在工作和志愿服务中都呈现出一种乐观、负责、不张扬的风格,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由衷地表示赞许……
助学活动让他感到无限的希望
在这些志愿服务工作中,余文军做得最多,时间最久的就是助学活动。
2008年9月,余文军在参加一个爱心志愿团队后,开始接触助学帮困活动。这是一顶具有独特魅力的工作,面对的是贫困而又敏感的学生,必须付出真诚和爱心,才能得到回报。活动伊始,余文军只是一名普通志愿者,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该团队的负责人之一。只要周末一有空,余文军就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出发,对结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解,并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品、书籍、衣物。“活动开始前,我就许下心愿,要到实地看望每一位孩子,他们真的很需要帮助……”
有几名孩子的家距离市区数十公里,来回一趟就要几个小时。为了探访这些孩子,余文军开着自己的摩托车跑了不下1000公里。他还负责所有受助学生的资料整理,包括每次捐助物资的登记,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从无差错。有付出,就有回报。“一个孩子被问及长大想干什么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也要当志愿者,像叔叔阿姨们一样!’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我心里感觉暖暖的……”
2009年下半年,由余文军等人通过策划和联络,红十字工委的助学项目正式上马。2011年3月,余文军收到了一封来自受助者的来信,让他非常激动,因为这是参加红志工委助学项目以来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写信的是一对贵州籍的小兄弟,他们随打工的父母暂住金东区孝顺镇。他们的父亲在一家木材加工厂打工,月薪仅有2000元,母亲生病,平时只能做点来料加工补贴家用。贫困的家境,让这对兄弟比同龄人显得更加自信而乐观。“每次去走访和回访都会感受到他们的那份热情,离开时总要把我们送出很远很远才肯回头。”余文军认为,“他们的这份感恩及认同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今年中考后,已经返回家乡的兄弟俩还打来电话,告诉余文军,他们考上了所在地最好的高中。
设立专属志愿者 酝酿出资人管理办法
作为有助学经验的余文军,从开始筹划红志工委的助学项目时,对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改进助学模式,红志工委今年7月开展了一项助学调查。数据显示,受资助学生除了希望得到经济资助,同时还渴望得到学习辅导和心理关怀,后者的需求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于在什么样的场合获得资助和媒体的报道,大多数学生的态度是关系不大,对媒体的报道不反感。但是,也有22.6%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6.5%的学生十分不愿意被媒体报道受资助的情况。对于热心人士的资助,83.9%的学生乐于接受,没有心理负担并心怀感恩,另有16.1% 的学生虽然心怀感恩,但觉得没面子,不愿意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向贫困生递交助学金的时候,有不少学生希望,出资人或志愿者不但给钱,还多一些沟通,说一些鼓励的话,给予精神动力,提高自信心。
红志工委委托金华市情感助理中心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志愿者们迅速进行了调整,特别在媒体报道方面要求志愿者注意征求受资助者意见,顾及他们的感受。同时,在帮助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和言语表达……
“志愿者光有爱心还不够,还需要专业技能。”为此,红志工委专门设立了助学专属志愿者岗位,把走访和回访的任务集中在固定人员身上,这样既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也更具效率。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新的出资人提出的要求比较多,如嫌受助者不够贫困;指责校方不配合;指责志愿者时间安排得不合理,甚至要求受助生中断上课配合慰问送款……为此,红志工委正在酝酿出资人管理办法。“只有理念相同,才能走到一起来。”
服务有限 爱无止境
“碰到有些困难家庭,我们也爱莫能助。”余文军无奈地说,助学资金是有限的,受助学生的家庭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所以在助学过程中,他常常提醒志愿者不要感情冲动,胡乱承诺对方。
红志工委资助的一名女学生,今年刚上初一。10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几年,母亲病情加重不能干活,只能靠低保过日子。3月,母亲病情加重,还从二楼楼梯摔下,造成小腿骨折,两项医药费每月需六七千元。在回访中,母亲希望志愿者能资助医药费时,大家感到非常无奈。“我们生活困难,希望你们能帮帮我们”,这是志愿者助学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救急不救穷,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只有让孩子成长起来,让这些家庭重新树立信心和希望才行。”余文军觉得助学志愿工作的意义就在这里。他发现,在助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助学款有时会被家长挪作他用,有时学生缺乏的是感情的关爱,有时,他们缺少的是信心……”
也许,志愿者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但只要付出无限的爱心,这些孩子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现有的能力只能让我们帮助到这些孩子,而不是整个家庭。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在这里我们呼吁有更多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加入到我们的助学行列当中来,让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快快乐乐地读书学习。”余文军说。他特别请求记者公布一下他们的资助热线电话:82381369。(金华日报/琚红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