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永生 宁波大学退休教授捐献遗体和角膜

发布时间:2018-09-21发布者: 浏览量:


    永生,让自己的生命永不落幕,行如其名,他真的做到了。9月16日,83岁的王永生教授安然离世,但是他不是选择入土为安,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光和热继续留存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王教授捐献的一对眼角膜将使多名眼疾患者重获光明,而他的遗体也被捐献出来用来作医学研究,成为江北区第四例遗体捐献者。

    80岁的特殊志愿者

    时光回到2014年,王教授做了一个特殊决定,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和角膜捐献志愿者。王教授的决定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缘于大半辈子和医学的不解之缘。

    立志学医的他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读医疗系。1958年被划为右派去了青海塘格木农场,在农场的19年间,他用所学的医学知识从医生助手成长为草原名医。那是一场异常艰苦的岁月,他负责着300多号人的健康。1980年平反后,他留在了青海医学院当老师,之后又去法国和英国留学。等他回国时,正好宁波大学成立,学校希望他能成立医学院,可是因为资金问题,会六国语言的王教授又成为了一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直到退休前夕,宁波大学医学院才开始建设,而他也积极参与筹建,退休后仍然在医学院上了一年的课。“像宁大这样的教学单位,每年需要20具遗体用于教学,因为数量紧张,8名学生解剖一具变成20名学生解剖一具。”心系医学教学的他渐渐在心中就有了一个念想,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和能用的器官都捐献出来。说服家人后,王永生三个字被郑重地签署在了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表上。

    默默奉献是一生的信念

    “王老师真的实现了三光,人光、钱光、书光。”王教授的爱人崔老师回忆起王老的一生,也是满目的钦佩。患病的10多年间,换了2次心脏起搏器、安装了5个支架、脑梗3次,还患癌症。即使承担着巨额的医药费,还不忘资助学校里的贫困学生,希望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

    其实在80岁登记成为捐献者的同时,这个与书相伴一生的老教授,还捐赠出了自己从国外带来的珍爱藏书,137册图书被送往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资料室,已编号、入库,这批几近绝版的图书向全院师生开放。

    人已经登记、书也已捐光,让王老放心不下的还有同校的退休独居老教授。“学校公寓里还居住着其他对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学有着巨大贡献的老教授,王老师在自己重病期间,仍不忘时时照看他们,走之前,他嘱咐我和子女们还要继续照顾他们,他才走得安心。” 王教授的爱人崔老师说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王教授的一生,奉献教学、关爱学生、帮扶同僚,在走完人生道路后,又用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延续自己对医学和社会的贡献。爱,无时无刻在我们身边,爱,点亮着整个世界。爱,可让生命延续,得到永生。(胡琳)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