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83岁的金锡富老先生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天。老人家在弥留之际已口不能言,他紧紧的盯着老伴,嘴巴嗫嚅着,似还还有话要说。“老人家还心事未了啊”,张奶奶伏在丈夫床前,“是挂念孙女吗?”金老微微摇头,“那是在担心外甥女…”,还是摇头,“家里能挂念的也就这些,怎么都不是呢”,张奶奶也纳闷了,“是不是想说遗体捐献的事情”,直到问到这,老先生这才艰难的点了点头。

三十年前他就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并不同意
金老1936年12月出生在绍兴,在他们那个年代,总是需要经历社会的各种考验和磨砺,这不但造就了他一生坚毅的性格,也成就了他对生活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他常说“工作中要努力,要肯下功夫、肯钻研”。在杭州人民玻璃厂工作时,因为积极钻研、吃苦肯干,获得过“杭州市优秀青年突击手”的荣誉称号,并受到登报表彰。
退休后,为增进同事间感情,他带头组织了一个“616吃茶会”,自带着茶叶、拎把水壶,30多名退休老同事借此聚集在玉泉茶室,说说家长里短,侃侃大山,好不快活,这些老朋友一聚便聚了10年。
“他一直都是我们的顶梁柱”,张奶奶说。2018年9月,身体一向硬朗的金老查出了胃癌。手术后,他第一次家人提出了遗体捐献的事情。“我活着的时候没有对国家做多大的贡献,死后我要将遗体捐献出去,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一点点贡献”。
“我一直是不同意的”,张奶奶回忆起和丈夫的对话,现在想来却是有些后悔当时的态度了。张奶奶是个护士,医学院校出身的她自然清楚要做“大体老师”是怎么一回事,“我就是太清楚了,所以舍不得啊,那些刀子,哎……”
术后一个月,他只身骑车去拿了捐献志愿书
尽管家属反对,可性格温和的金老在这件事情异常执拗,“我一定要捐献遗体,这件事你们一定要帮我办成。”拗不过老人,金老的儿子找到了西湖区红十字会,不巧正值培训,全员外出。家人一合计,正好也不愿意老人捐献,便回去告诉金老,找不到登记的地方,让他放弃这个念头。
让家里人没想到的事,术后一个月,金老自己骑着电动车去了浙大医学院办理了登记手续。他自己拿回了志愿书,指着家属意见那栏,要亲属签字,在儿子签完同意后,他看着老伴,“我不签,我不同意。”张奶奶别过了头。不料金老自己拿着笔在家属那栏郑重写下了老伴的名字。“所以到现在,登记书上那个名字都不是我的自己。”张奶奶笑着说道,却红了眼眶。
交回了登记的表格,金老看着绿色的登记卡片,笑的格外舒心,他偷偷的告诉老伴,“三十年前,我就有这想法了,现在总算是能实现了”。
4月4日,追思会上,一朵白菊寄哀念
3月26日,西湖区红十字会上门慰问金老家属,送上捐献证书和慰问金。清明将至,考虑到遗体捐献的特殊性,捐献者家属在这三年内无处凭悼,4月4日,区红会和桂花园社区一起举办了“感恩捐献,传递美意,缅怀亲人”为主题的追思会。两位遗体组织的捐献者(郑惠琪老先生、金锡富老先生)家属来到现场,西湖区红十字会专制副会长刘建国、桂花园社区书记陈建、副主任冯丹凤、红会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和党员代表等十余人一起为两位老人默哀,并送上白菊。
郑老的侄儿红着眼眶,讲述了去年91岁的叔叔郑老的捐献事迹,张奶奶哽咽着说道,我真的没想到,很感谢社区,在这时候为我们专门举办追思会,老伴走的时候,我有了很久的思想准备,反而没怎么哭,今天看到这场景,我很想流泪了。
桂花园社区陈建书记表示,只要家属有需要,追思会将连续办三年,为家属缅怀亲人提供一个场所,向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致敬。
区红会专职副会长刘建国手拿白菊,对着两位老人的遗照深深鞠躬,“我也是医学生,深知‘大体老师’在医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两位老人用自己的百年之躯,教会医学生们宝贵的医学知识;用无私的奉献,为后人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用人道主义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
截至日前,西湖区已成功捐献器官14例,角膜32例,大脑17例,遗体31例,共有58名志愿者在西湖区红十字会登记捐献遗体(组织)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