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记得去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5位医务人员在献血活动中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把10毫升血样加入到中华骨髓库中,成为了一名光荣又神圣的生命使者,时刻等待拯救生命的讯息。爱的传递在持续延续之中,2020年4月16日是宁大附院无偿献血专场,又涌现出熟悉、温馨的场景,有7位医护人员在捐献热血的同时也办理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手续,光荣地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期待拯救白血病患者。
作为江北区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基地,宁大附院的医护人员既是岗位上的业务能手,也是传播急救知识的宣传员,更是具备多重身份的爱心达人。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宁大附院白衣逆行者,援鄂抗疫,谱写了一曲曲光辉壮丽的赞歌。
在这次的双献活动中,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资、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潘晓丹和第二批队员孙俊烈卸装归来才没几日,又各自捐献了400ML的热血。与他们俩同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志愿者的宋晓萍领着护士刘青青和陈宇前来登记造干。原来在宋晓萍主任的积极宣传和引导下,两位护士也想留下血样,为能多救一个人增加一份希望。
“我带着徒弟也来登记造干了。”来人是黄碧云,急诊科的护士,也是江北区红十字会的师资和志愿者,与徒弟卢泽其一起来到红十字会的造干登记台前。“业务上我要向师傅看齐,献血救人上也要向师傅学习。”才22岁的卢泽其有些腼腆,但是作为医务人员的他说起对造血干细胞捐款的事宜却如数家珍,这都要归功于师傅黄碧云的“谆谆教诲”。对这次登记成为造干志愿者他显得特别坚定:“学医能治病救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也能救人。”
在登记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年轻的护工,因为无法献血也无法登记造干显得有些落寞。原来她是宁大附院专职照顾新生儿的护工。由于前一天晚上彻夜照顾孩子,所以有些体检指标暂时不符合献血和登记的条件。“下次,等这家子出院了,我再来登记。”临走前,她不忘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要了电话号码和地址,并留下了自己的志愿捐献者登记表。
数年来,宁大附院共有20余人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由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在变得越来越壮大,董平医生还进行了两次捐献,“爱的基地”每年持续增加“爱的希望”。“因为了解白血病现状,所以懂得病人需求。因为了解造血干细胞知识,所以愿意登记奉献。”白衣天使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诠释自己救死扶伤的信仰,并向社会传递“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理念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