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历时4个多小时,傅女士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一名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十年前留下的“生命种子” 现在发芽了
据傅女士回忆,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缘于一次“冲动”。十年前,在一次偶然中她看到了一则“2小时内传送他人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血液病患者重新点燃生命”的新闻。这则新闻给傅女士极大的震撼,她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只要多一个人捐献,病患就多一份生的希望。第二天,傅女士就向宁波市红十字会报名,成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19年11月,傅女士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不管是对傅女士还是患者。“我在报名血液采样的时候详细了解过,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她说,这种感觉就像自己中了彩票一样。
当初许下的心愿即将实现,傅女士没有丝毫犹豫。当工作人员征求她捐献意愿时,傅女士坚定如初,“我今年已经45岁,在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已经属于高龄,现在选中我,说明患者没有更适合的人选,我不能给了别人生的希望,又亲手掐灭它。”
很快,傅女士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前往医院进行高分辨血样的采集。之后又传来好消息,傅女士的血样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成功的消息,也让傅女士对捐献更加期待。
为更好地捐献 她天天锻炼身体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傅女士的捐献时间推迟到了3月份。
“捐献者体检不合格,或者后悔的我都见过,但三天两头打电话催着去捐献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傅老师真是热心肠,比配型的患者还着急。”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笑着说,第一次接到傅女士的电话是在春节前,那时候刚做完体检没多久,傅女士就打电话问她,春节前能不能捐献,她想让患者开开心心过年。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接到傅女士的电话,询问捐献时间。“捐献时间并非越快越好,要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疫情的走势,综合考量之后,才能定下捐献的时间,我们也在等相关部门的通知。”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
“我的性格比较急,自打高配成功后,我对这位患者就多了一份责任,想着尽快完成捐献,一直这样等着,有时候会担心他(她)的病情会不会突然恶化。有时候手机铃声响起,看到陌生来电,会莫名紧张,是不是红十字会打来的……”傅女士说,平时一闲下来,她也会好奇对方是男是女、是老还是幼、姓什么……从初配,高配,再到体检,傅女士已经把对方当成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她希望对方坚持住,等着她。
“虽然捐献日期延后,但我也有更多时间锻炼了。”傅女士说,自从配型成功后,她就进入了‘备战’状态,为了能把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自己更加注重健康,每天都坚持早睡早起。她还给自己制定了健身计划:每天坚持快走一万步以上,每周打一次羽毛球,饮食结构上也更加注重肉蛋奶的摄入,确保营养均衡。
生命的“接力”在传承 她的孩子成为捐献志愿者
如果不是因为在新闻单位工作,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爆料”,傅女士的同事都不知道她的捐献故事。“有点意外,但也觉得在情理之中,像她的风格。”同事们说,早在20多年前,傅老师就做过这样的好事。那时候,傅女士刚参加工作不久,每个月的薪资也没多少。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求助信息:有名患者急需“救命钱”治病。傅女士坐不住了,把刚发的350块年终奖全部通过邮局捐了出去。
“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不会犹豫。”傅女士坦然地说,“就像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样,不过就是打几针动员剂,把造血干细胞像捐献成分血一样抽出来,移植到患者体内。对我来说,休息两周后就恢复了,而对于患者,就等于重生。”
捐献成功后,傅女士希望通过现身说法,向大家普及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期待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爱心行列,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的越多,参与的人就会越多,配型的几率也会更高。”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儿子也成功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生命的“接力”正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