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午12点30分,历经4个多小时,小刘成功捐献287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我省第60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两分钟后,这袋“生命种子”被郑重地放进装有医用冰袋的运输箱,护送员即刻出发,奔赴500多公里外的患者医院。

目送护送员离开,小刘这才如释重负,“希望他(患者)以后健健康康。”
小刘还特意录制了一段音频,祝福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希望他(患者)有能力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
感同身受 继而义无反顾
“白血病”这三个字对小刘来说并不陌生。自记事以来,她就知道外婆生病了,最开始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后面就进展为白血病。记忆里,外婆常年需要输血。在那个年代,白血病没有其他的治疗手段,只能靠不断输血来勉强维持生命。
2011年,在学校组织的一场献血活动中,当看到献血车上“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横幅时,她默默地停住了脚步。“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是能救白血病人的”。甚至没过多地了解,22岁的小刘果断上了献血车,采样并登记入库。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小刘觉得自己挺“虎”的:“我也不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用外周血分离的,以为是直接抽骨髓呢”,“直接抽骨髓你也加入啊,不害怕吗?”工作人员问。“怕呀,但救人的事值得去做。”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的家属,她深知,眼睁睁看着亲人病情恶化却又无能为力的悲痛。因为感同身受,所以义无反顾。
“铁证如山” 赢得家人的支持
毕业后,小刘在杭州工作生活。今年6月,她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初配结果相合,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初步条件,询问她是否愿意捐献。“我愿意的”,小刘的回答和9年前别无二致。
随后的高分辨和体检,小刘都顺利通过。“当体检通过以后,就像坐上过山车,刚系好安全带,车子还没启动,不知道后面会怎样,但我绝不能退缩。”然而这时,家人的担忧让她倍感压力。
小刘身体较为瘦弱,家人担心捐献后影响健康。尽管体检医生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都再三解释,造血干细胞是可再生的,捐献不影响健康。“他们也是关心我,就算他们不同意,我也要去捐献的”。为了说服家人,小刘把网络问诊和医院专家的解答都一一列了出来,还找了很多女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实例,向他们证明捐献是安全的。
同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又邀请了当地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与小刘家人沟通,其中一位还是我省首位女性二次捐献者,她捐献后生了一个健康的小宝宝。“铁证如山”,医生的解答和捐献者的亲身经历,赢得了小刘家人的支持。
开始是假装淡定 后来就真的坚定了
从9月10日起,刘莹每天都要去医院打两针动员剂,将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去,为捐献做最后的准备。每次打针时,她都紧张地盯着注射,“你这么害怕,打的时候就别一直看着呀”,护士说了好几次。“不看着,我更紧张”,小刘无奈的笑了。
这期间,她错过了送3岁女儿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日子。她告诉女儿,妈妈要去捐献造血干细胞,去救一个生病的哥哥姐姐,也可能是叔叔阿姨,这几天都住在宾馆,不能送你去幼儿园了。小朋友懵懵懂懂的,只听懂了妈妈要去住宾馆了。在她的认知里,住宾馆就意味着要出门旅游了,开心地一溜烟爬起来,把自己的小牙刷和拖鞋放进了行李箱,让小刘哭笑不得。知道小刘有些遗憾,家人特意为她发来了女儿上学的视频,“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女儿用稚嫩的嗓音唱着儿歌,紧紧牵着爸爸的手,欢乐地一路小跑去上学。
为了给妻子加油打气,采集当天,小刘的丈夫特意请了一天假,陪在妻子身边。同事们也送来了祝福,说起这次捐献,他们直言“不意外”,“她(小刘)一直都是个很热心的人。今年疫情期间,她还在社区做志愿者,带领全家人一起给医护人员捐口罩……”
采集结束后,小刘才告诉工作人员,尽管自己一直很坚定,甚至还说服了家人,其实连献血都没敢献过,心里还是有些害怕的,没想到这么顺利就结束了,“觉得自己也没那么弱,身体挺棒的,憋了好几天,下午喝奶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