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刘捷在《浙江督查》专报第83期——《杭州市临安区山区县域“院前急救一件事”集成改革民生实事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可以在全省推广。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近16分钟缩短到9分钟内,效率提升44.7%,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在浙西山区的层峦叠嶂间,一场关乎生命的改革正在悄然进行。面对山区急救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能力薄弱、警医衔接不畅等难题,杭州市临安区率先探索推进院前急救工作,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工作统筹推进,持续构建“全域覆盖、快速响应、无缝衔接”的山区急救服务体系。
目前,其相关经验做法已入选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典型案例。
一、以“全链条贯通”为目标,构建山区院前急救新型体系
面对山高路远的现实挑战,临安区意识到,必须从资源、机制、能力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山区急救服务向“一体化”转变。
针对山区急救“响应半径大、专业力量远”的核心痛点,临安没有选择单一布点,而是构建了一张“点线面结合”的急救资源网。力求让专业设备和人道力量遍布城乡,尽可能缩短救援距离。
急救站点遍布镇街:根据“就近响应、全域覆盖”原则,打造“1个急救中心+5个急救站+13个急救点+25辆巡回诊疗车”的立体体系,将专业急救资源下沉到百姓家门口。2025年,镇街急救站点将实现全覆盖,这背后是政府坚定决心与大力,财政专项经费实现173%的大幅增长。
“流动的急诊室”上路:聚焦人员密集场所与偏远山区,在学校、景区、村委会等重点区域配置AED设备475台,布设密度达每10万人72台,居全省前列。一辆辆救护车和巡回诊疗车,配备了AED、心电监护仪等专业设备,让急救资源真正流动起来,成为穿梭于山间公路、乡村小道的移动生命堡垒。

“急救侠”就在身边:培育、组建1.97万人的红十字“急救侠”队伍,通过“滴滴就近接单急救”的创新模式,在专业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成为扎根社区、随叫随到的生命守护者。

山区急救过去常常面临“部门单打独斗”的困境。临安的改革核心之一,就是打破这些无形的墙,构建跨部门全流程联动机制,让信息跑在车轮前,让绿灯为生命而亮。
一个平台统一调度:统筹11个部门资源,打造了集红十字“急救侠”、120、110、122、119于一体的“五合一”平台。“急救信息一个口子进、调度指令一个口子出”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多头对接的难点,让救援指令清晰高效,资源调配最优。

“一键护航”争分夺秒:联动交警交通大脑,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定位技术为急救车辆开启“一键护航”。累计4102次的护航,不仅仅是平均缩短急救车辆通行时间30%以上的数据,更是全社会为生命集体让行的暖心实践,每一次护航都在与时间赛跑。
信息提前“跑”起来:打通120救护车与医院急诊室、住院系统的数据通道,这意味着患者一上车,其关键病历信息就已实时同步至目标医院。该机制已覆盖全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重点病种信息传输比例达70%。这种 “院前—院内—住院”的无缝对接,为抢救赢得了宝贵先机。
再好的设备和网络,最终需要人来执行。临安深知,弥补山区专业力量不足的关键,在于赋能于民,打造“专业+民间”的双梯队,让急救技能成为一项普及的公民能力,让互助精神在乡土社会深深扎根。
专业队伍精益求精:成立区级急救中心培训基地,通过“初训考核+年度复训+实战演练”的标准化且严苛的体系,确保专业急救人员技能不退步、能力跟得上。累计126场培训、覆盖2138人次,重点提升心肺复苏、创伤急救等实操能力,是他们专业度的坚实保障。

社会力量积厚成势:依托区红十字会成立“区红十字急救侠志愿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网格体系。“家家都有救护员”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三年多来,完成应急救护普及培训22.5万人次、培养持证救护员4.6万人,这项数据目前位居全省前列。

激励保障温暖人心:为所有“急救侠”缴纳意外保险、出台积分兑换制度,并通过政务平台和社交网络广泛宣传他们的善行义举。这些举措,不仅是对个人风险的兜底和付出的认可,更是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了“人人敢救、人人愿救、人人能救”的文明新风尚。
二、山区急救“质效双升”,群众的安心感看得见摸得着
所有的投入与改革,最终都需要用成效来检验。临安区“院前急救一件事”集成改革的成果,实现了急救响应速度、救治质量、服务覆盖面的跨越式提升。
全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从改革前的15分56秒缩短至争分夺秒的8分49秒,效率提升44.7%。尤其是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11分35秒的平均反应时间稳定优于省市≤13分钟的考核要求,而平均派车时间仅48秒,急救响应效率位居全省前列,则展现了指挥中枢的高效决策能力。
99.5%的院前处置率和90.9%的院前心电监护规范使用率,两个远超省市考核标准的数据,标志着山区急救的医疗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移动急救单元与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成功完成的289例视频指导,更是让偏远山区的患者能实时享受到科技的智慧,打破了空间限制。
改革两年来,由红十字救护员组成的“急救侠”,累计快速响应到场处置416次,成功施救339人。更令人动容的是,高达77%的案例在救护车到达前由“急救侠”先期处置,51%的案例在“黄金6分钟”以内到达现场处置,86%的案例能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

这支队伍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真正成为了填补“专业力量到达前”空窗期、托起生命希望的核心力量,其融入综合应急指挥体系的成功经验,被中国红十字会评选为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
临安区的实践生动地表明,最坚韧、最有效的急救体系,不仅是技术的革新和资源的堆砌,更是人的连接、社会的温情与制度的善意三者紧密结合的产物。
当1.97万名“急救侠”遍布城乡,当每一次急救都成为一场全社会的爱心接力,山区百姓的获得感与安全感,便有了最坚实、最温暖的根基。
内容根据《杭州市临安区山区县域“院前急救一件事”集成改革民生实事调研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