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佳晶 包秀茹
在浙江,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为延续他人生命默默奉献,他们无微不至,全力守护捐献者健康,他们是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团队。
在这个团队里,有医术精湛的医生,有贴心细致的护士,他们为了生命的承诺,与红十字会密切配合,为捐献者提供舒适温馨的捐献历程。
起飞:托起患者的希望
周郁鸿是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年,获得过先进工作者、最佳医生、优秀教师等荣誉,她还是欧洲血液病学会会员、中华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擅长解决血液病诊治中的疑难问题,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有很深造诣。
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与省中医院合作的开始,源于一场“美丽的邂逅”。
2005年,周郁鸿去北京参加造血干细胞采集会议。在返回杭州的飞机上,她与邻座的一位乘客闲聊起来。
凑巧的是,和周郁鸿聊天的正是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的朱春美老师。
朱春美在谈话中透露出自己的忧虑: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却没有合适的采集医院。已经考察过的几家医院,要么技术不达标,要么病房数量少,这一困难成了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拦路虎”。
听了朱老师这番话,周主任心里有了打算。回到医院后,她收集了所有血液科病人的材料和采集案例,并向中华骨髓库递交了申请。同年,省中医院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又称“中华骨髓库”)指定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医院。当时,全国入围医院仅有7家。
省中医院高度重视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院长特地批示减免采集病房的费用,并安排医术最精湛的医生和专职护士开展这项工作。
一切都顺利地开展起来。迄今,省中医院创下了100%的成功采集率,其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都达到优秀指数,获得移植医院的高度赞扬。
付出:许下生命的承诺
佳绩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刘医生是省中医院负责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医生中的一位。2013年接班时,他已经是省中医院任命的第四位负责采集的医生了。
因为近几天没有采集任务,刘医生精神饱满。他坐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正在看着桌上的一张婴儿照片。
“我今年33岁,去年2月宝宝刚出生。”刘医生开心地说。
刘医生随和而健谈,但他平时很少谈起自己的生活,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时间。他接手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后,几乎每次采集都会到场。
每逢采集,天还不亮,刘医生就早早来到采集室调试仪器。采集开始,他总是守在捐献者身边。到了午饭时间,他从同事手中接过盒饭,跟打仗似的三下两下扒完,寸步不离采集室。
“有时要采集到下午一两点,晚上接着加班,48小时都呆在医院里,没时间休息。”他轻描淡写地说。
刘医生手里常常拿着材料,有时是患者的病情记录,有时是医学文献;他的脸上常常挂着愉快的微笑,细心地劝慰捐献者不要激动、不要紧张,采集结束时他还会主动递上血袋,笑着问捐献者:“要不要和你的造血干细胞来个‘亲密接触’?”
“保证供者安全是我们的职责。”刘医生说。
在浙江省中医院,还有许多位“刘医生”。一位医生的儿子高烧不退,但他仍然坚守岗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没有半分犹豫,依旧始终站在采集仪前。他说:“志愿者能履行承诺捐髓救人,我也必须坚守岗位。”
呵护:我们都是一家人
采集医生用责任守卫着捐献者的健康,护士们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着。
采集过程中有一个看似并不起眼却十分关键的步骤——留置,这项技术医护人员都很熟悉,但要做到出色却并非易事。为此,省中医院挑选了两名技术娴熟的高年资护士作为采集员,并进行专门培训。
造血干细胞采集用的针头比通常输液用的粗,这不但对技术有较高要求,对供者来说也会有点疼。护士长胡红燕要求护士们尽量一次成功,不能给供者增加额外痛苦。为此,两位采集员在工作之余苦练技术。
护士吴筱莲在第一次为供者留置前,心里紧张,怕给供者造成不适。胡红燕捋起袖子,让吴筱莲在她的手臂上试验。“成功,很好,你的技术很好!”胡红燕激动地鼓励吴筱莲,连扎在手臂上的针头都忘了拔。就这样,吴筱莲克服了恐惧心理,每次留置都很成功。
根据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和捐献者的要求,省中医的采集团队在采集室放置了电视、微波炉,并将钢管针改为套管针,向捐献者赠送中药泡脚包。温馨的服务,让捐献者感受到了温暖。他们常和护士们通过微信联系,部分捐献者还经常回来看看,向当初照顾过自己的护士献上鲜花。
如今,一块写着“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的牌匾挂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病区采集中心,刘医生和她的同事们认为,这块由省红十字会授予的牌匾不仅是对他们的表扬,更是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采集团队“用爱心呵护爱心”精神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