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屋外滴答的雨声让这个黑漆漆的小屋更显冷清。从冬季到初春,宁波的雨已经断断续续地下了一个多月,而在这漫长的雨季里,80多岁的俞阿婆失去了她的老伴,也是她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咚咚咚”,屋外难得响起了敲门声。瞬时间,四五个身影挤满了这个本就不大的小屋。人多了,话也就多了起来,这个静悄悄的小屋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一件件红背心在屋子里忙碌开,让这片暗蹭蹭瞬间亮堂了不少。
“下着雨,你们还过来。”俞阿婆口中的你们,便是绿梅社区红十字会的志愿小分队。2018年底,江北区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进民户、访民情、解民忧”专项行动,红十字会派出了党支部书记下到绿梅社区,担任他们的“第一书记”,进行结对帮扶。
用情、用心。“第一书记”的上任可谓是马不停蹄。跟着社区干部了解社情、结合红十字会职能制定帮扶计划、组建绿梅社区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小分队。
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走访后了解到这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社区,社区内的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了40%以上,其中不乏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经过与社区的讨论,与红十字会党支部的对接,最终把帮扶对象定位为100名行动不便与生活困难的老人。不日,折叠床、轮椅、拐杖和助行器等就被送到了绿梅社区。为了让服务更长效,又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心理辅导师、社工、热心群众组成的志愿队。定方案、排计划、入民户,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小分队的队员们出发了。而俞阿婆就是其中的一户。
“他走了,天又一直下雨,我也出不去,每天除了看看报纸,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早年失去了唯一的孩子,晚年又走了老伴,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坚强的俞阿婆也有点无所适从。“阿婆,你平时自己买菜做饭吗?”趁着医护志愿者量血压的间隙,心理辅导师从最日常的生活慰问入手,想要打开阿婆的话匣。“我身体还硬朗,都是自己买菜做饭。平日里,除非邻居们上门,一般我也不主动找他们聊。”考虑到自己特殊的家庭情况,尚为健谈的阿婆一下子显得欲言又止。量完血压,一边帮着阿婆整理衣服,一边在她耳边轻轻询问:“如果我们以后常来陪你聊天,好吗?”“有人来总是好的。”量血压、测血糖、询问作息和饮食、理发,一通忙活下来,引得阿婆连连道谢,一直目送着志愿者们远去的背影都舍不得进门。
服务完另外几户,“第一书记”与志愿者们在社区开了个小结会。“送医送服务上门,老百姓很欢迎,心理辅导因人而异,我建议调整小分队的服务顺序,先便民服务,最后再让心理辅导师与老人们单独交流。”“只有与老人们逐渐建立信任,并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里,才能达到比较好的心灵沟通的效果。”一番商谈下来,队员们不断修整完善了服务计划。
3月5日的脚步日益临近,趁着天气难得放晴,党群齐心学雷锋的活动在绿梅社区开展了。急救知识宣传、健康咨询、医疗问诊、便民服务,吸引了一大波居民的参加。
群众的所思、所盼,便是党员干部们的所做、所为。“每周总要排出这么几天去社区转转,让自己这个‘外人’真正融入社区,变成社区的一份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服务老人,是社区的实际需求,也是江北区的文化传承和红十字会的工作特色。只有党群齐心,争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才能真正为他们解困解难。接下来,我们还策划了点亮微心愿等一系列活动,希望能给有需要的老人送去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