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是我的再生父亲,您的爱像大山一样坚定执着、深沉厚重!”6月8日中午,当志愿者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房里,向采集完毕的捐献者严建良含泪念着这封在广州就医的四岁小男孩父母代写的感谢信的时候,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感动地哭了,而拿着179毫升“生命种子”的严建良却说:“他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我应该这样做!”正是这种如山般的父爱,使他仅仅等待一年,就与小男孩速配成功,挽救了这个尚小的生命。
“这已经是我的习惯!”
身为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城管干部的严建良,从18岁参军入伍到2012年从宁波军分区转业,在部队度过了整整17年。17年的军人生涯,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也铸就了他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挽救生命是我应尽职责”成为他不变的信念。因此,他养成了“随手捐”的习惯,随手捐款、随手救助、随手献血成为他的生活常态,先后献血8次之多,达3000多毫升。
说起登记成为干细胞志愿者,严建良说也是“随手”的事。2014年5月的一天,小区的qq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原来社区的社工在跟大伙宣传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号召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一看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几个字眼,严建良的心头就热起来,当下就报了名,并相约于2014的5月8日的红十字日采血登记。拿着《造血干细胞登记荣誉证书》,他的心里充满了期待:挽起袖子就能救人于死亡的边缘,真希望那一刻快点到来!
“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也许是眷顾他急于救人的心情吧,2015年的6月24日,江北区红十字会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严建良的血型与一名三岁的男患者初配成功,一同成功的还有另外4位志愿者。当工作人员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电话那头的他显然难掩激动!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严建良既兴奋不已又倍感压力和责任,作为城管“突击队”的一名队员,路侧整治、蓄情整治、护城河整治,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他经常早出晚归,超负荷运转,几个月都得不到很好休息,身体感到吃不消。一方面他想尽快实现挽救小孩的愿望,一方面又怕身体过不了关,错失了救人的良机。几经考虑,他调整了工作和生活计划:早起早睡,合理饮食,择机锻炼。他把工作、休息和锻炼并举,只要一忙完工作就抓紧休息,防止出现身体不适;一有锻炼的机会,就加强锻炼。就这样,在待捐的一年时间里,他把身体调整的棒棒的,没出现一次身体不适的现象。
“我实在等不及了!”
“怎么还不捐献!”从初配成功那天起,严建良就焦急起来。“这是个才三岁的孩子,要救就得快点呀!”但救人也必须按规律办事。2015年7月15日,严建良进入再动员状态,救人心切的他说:“没问题,快点进入捐献程序吧!”。2016年1月18日,通过高分辨率检测,配对结果显示严建良与患者男孩完全吻合,而且是唯一合适的捐献者,严建良既高兴又着急:“就我一个人符合条件,就加速捐献吧!”3月14日,严建良体检完全符合条件,他更急了:“我实在等不及了!孩子那么小,快安排捐献吧!”严建良的焦急是他的真实心态,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刻为孩子捐献,孩子就大一分希望!”
5月17日,严建良终于接到了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通知,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将于6月8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那一刻,一年来的焦急和等待都化作满满的希翼:“我终于可以救那孩子了!”
“一定要救那个孩子!”
万万没想到,平时身体棒棒的严建良就在踏上前往杭州捐献的路上,身体忽然出现了头晕、乏力、咳嗽等一系列感冒症状,到了省中医院一检查:病毒性感冒,并引起发烧!“医生,这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影响吗?”严建良焦急起来。“求求医生,抓紧把我的感冒压下去,无论如何要在8号完成采集!”深知受捐的小男孩已进入无菌仓,严建良心急如焚!“那是一个孩子的生命呀,我一定要救人!”医生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为他开了最大剂量的药,每日三瓶点滴,力求在捐献前让他快快好起来。幸运的是,捐献前一天,他的高烧退下了,各种症状终于得到了有效缓解。8日早上8点半,当两支采血针头分别扎进他的左右臂静脉,有血液缓缓流出的时候,他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总算等到这一刻!经过3小时的漫长采集,严建良共捐献了179毫升造血干细胞。当他把生命的种子交给受捐方志愿者时,他深情地说道:“麻烦你转告那个孩子,他在浙江宁波有一个呵护他生命的爸爸,如果他还需要捐献的话,我义不容辞!”(庄跃勇 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