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官,是有记忆的,会按它熟悉的方式活下去。即便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只要知道‘它们’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活着,即便‘它们’从丈夫黄光明(化名)体内剥离,但只要还带着记忆一路存活。”为了心里的那份念想,更是为了丈夫生命的另一种延续,瑞安的新居民易女士与全体亲属顶着压力在万分悲痛中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捐献器官和角膜。
4月25日上午,瑞安市人民医院ICU病房内易女士带着两个子女在瑞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其亲戚们的陪同见证下,替丈夫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整个过程除了签字,易女士一直低垂着头颅趴在桌沿,从女儿不停递去的纸巾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哀恸,尤其是丈夫的姐姐黄艳(化名)在与瑞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沟通中提到“器官”、“眼角膜”等字眼时,双肩颤动的更加厉害了。
“做出这个决定,我们顶着的压力是很大的,但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黄艳不止一次地说到,因为她们来自江西农村,乡亲们的思想还是“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在距离家乡800多公里的地方捐献亲人器官,回到村里可能会承受挺大的舆论与质疑。最终,她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并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与支持。
最后,经过专家的评估,黄光明的一副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双眼角膜都可以捐献,能为4个失明者带来光明,至少3个性命得到挽救。据了解,黄光明从江西到瑞安塘下打工还不到半年时间,易女士来瑞安也才两个多月,他们的子女在老家上学。原本生活平淡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因黄明亮遭遇的一次意外而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让爸爸的器官活在别人的生命里,仿佛是爸爸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儿子黄小辉(化名)说。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从零开始,从最初的不能接受,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和参与,他们用实际行动崇尚大爱,践行文明新风。瑞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卢会长说:“随着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生命逐渐有了理性认识,人体器官(遗体)捐献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人们对生命认识的进步。”黄光明是瑞安市第10例器官捐献者,也今年以来的第3例器官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