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在祭拜先祖之余,也不经让人回忆起一位值得尊敬的杭州市上城区梅花碑社区老人——王立民。
王立民出生于1934年,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后来到兰州工作,一直到1985年调回杭州,他还曾当选为余杭县(现余杭区)政协常委。但他也是一位亲切热情的“好老头”,平时小区里有什么事情,他都会积极参与,周围的人有需要帮助的,他也会伸出援手,大家都说,和这位“好老头”在一起,很开心。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亲切。他的笑容就是那么让人感到快乐。
王立民的网名叫“好老头”,社区的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朱强荣回忆到:“第一次见到这位“好老头”就被他逗乐了。那是去年的5月3日,我来到省立同德医院,为因肺炎住院的老人进行角膜遗体捐献登记,一见到他,我就被他的快乐感染了,虽然在病床上,但是他一点都没有表现出痛苦,而是一直在笑,他和我说了很多自己年轻时候的趣事。”朱强荣说,得知自己是“公益达人”,分开前,老人还对如何清除“城市牛皮癣”提了建议。
说起自己的捐献遗体、器官的意愿时,王立民显得非常认真,他说这是经过了他认真考虑的,现在年纪大了,会有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要趁着清醒,赶紧把这个意愿表达出来。“父亲是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热衷于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他的小儿子王旭如是说到,尽管年过八旬,老人用起智能手机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他每天用手机看新闻,用微信交流,出门购物也都是移动支付,就连孙辈们和他在一起,都感觉不到代沟。
在表达了要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意愿后,老人就努力地做家人的工作,在2017年10月24日,他的意愿终于得到了全体家人的支持,他也在那天签下了《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和《自愿捐献角膜登记表》《大脑捐献知情同意书》,在“本人意愿”一栏中,老人用清晰的笔迹写下“我自愿将身后的遗体无偿的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为我国的医学教学科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己得到亲属的同意和支持”。之后的将近两个月中,朱强荣还和这位“好老头”保持着电话和网络联系,本以为老人还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好几年,可是在同年的12月23日,他儿子打电话给朱强荣,说父亲又住院了,并且,对于父亲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心愿,他们兄弟三人都确认表示同意。
为了落实这个伟大的心愿,朱强荣又马上赶到医院。“这次老爷子的肺炎感染比过去要严重很多,行动也受到了影响。可他的情绪仍旧是那么乐观,和他一起聊天我任然感到非常开心。”朱强荣说,就在谈笑风生的过程中,把这神圣的遗嘱办完了。在给宣读感谢信和颁发荣誉证书时,老人又一次开心地笑了起来。
在家人的陪伴下,83岁的王立民于当月25日下午3点在浙江省中医院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老人停止了心跳,平静地离开。他的心愿也很快得到了实现:眼科医生在太平间取出了“这0.5克的挚爱”——眼角膜,他的眼角膜让两位盲人恢复了光明,遗体和大脑,分别送到浙大医学院和杭师大医学院进行医学研究。而他的笑容,将久久地停留在大家的脑海里。这个可敬的老人通过这种方式,向这个世界告别。他这种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缅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