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意味着什么?
对于一个人而言,十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他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少年;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也足以让其从一个刚刚组建起的团队,蜕变为一个享誉全城的公益组织。
刚刚走入成立的第十五个年头,2019年,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就成功获得了一个国家级的荣誉——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这无疑也是对他、对参与这个组织的志愿者们最好的褒奖。
十五年如一日下基层志愿服务,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
早上起来,家住金塘大鹏岛的施建平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地里干活,而是和老伴说了一声后,揣着自己的市民卡出了门。
在旁人眼里,这位73岁的老人走路姿势似乎稍显古怪。事实上,施建平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此腿脚显得不大方便。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和自身原因,他一直无法出岛就诊。
他的目的地是村里的党建活动中心。走得近了,陆陆续续地有不少和他一样的老人聚了上来。而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都是因为前几天手机里收到的一条内容相同的短信——
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的医务志愿者们,来大鹏岛义诊了。
2005年,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成立的第一年,也同样将第一次义诊活动办在了这儿。参与过第一次义诊活动的医生,舟山医院心电图室主任徐立文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
“先乘车到了金塘,然后就乘小渡轮过去。”徐立文告诉记者,当时岛上没有可供接送的车辆,道路也很崎岖,所以他们都是自己扛着医疗用品走过去的,“像我们背的精密仪器,起码有二三十斤,扛久了还是挺重的。”
这样的场景,一年会发生在徐立文身上4~6次。作为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的成员,他常常需要和自己的志愿者同伴们前往那些偏僻的海岛进行义诊,而那里的条件往往也很简陋。对于当时的环境,徐立文是这样形容的:“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诊查床,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把几根方凳拼起来供患者检查。”
虽然条件差,但岛上居民们的淳朴却常常在不经意间打动志愿者们。听闻医疗队要来的消息,村民们通常老早聚在大礼堂等着。有时候还会拿出自己家的特产作为心意执拗地送给医生们:橘子、鸡蛋、对联……
来看病的老人们还会常常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都是党的政策好。”事实上,他们中一部分人甚至一辈子都未曾出过岛,也没有做过B超、心电图检查。然而一些发生在他们身上一些看似很轻的症状,却很有可能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而这些只有通过仪器才能筛查出来。有一回,医疗队在岱山就遇见过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嘴上喊着“胸疼”,经过检查才发现他患上了心肌梗塞,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
只要有人住的岛屿,
就有流动医院志愿者们的足迹
壁下,一个许多舟山人都甚少听闻的名字。作为嵊泗县最偏远的悬水小岛之一,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屈指可数。然而,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却是岛上的常客。十五年来,像壁下这样的小岛,医疗队已经不知道走了多少个。
在分管医疗队的舟山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叶跃胜的办公室里有一副舟山地图。指着它,叶副会长告诉记者,这上面大大小小的岛屿,只要有人居住,医疗队几乎都去过:“有些岛本来居民都搬出来了,成了无人岛。但有些老人年纪大了念旧,就又搬回去了。一个岛上也没几个人,但我们还是会坚持定时组织去给他们义诊。”
从壁下、滩浒、摘箬,到东极、虾峙、蚂蚁,有些偏远点的岛屿医疗队光是来去交通甚至都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海上的风浪大,有些医护人员被颠簸得直犯恶心,可一到了岛上,他们依旧努力把自己调整成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前来问诊的村民们。
“志愿者们不容易。”叶跃胜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不仅仅需要完成自己的业务,还要下到基层,去为老百姓服务。”而这种十几年来如一日的坚持,也正是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之所以能摘得如此多奖项的原因。
组织市属医院最好的医生下到基层义诊,不仅能够提供给老百姓免费的药品,也能够减少他们排队挂号的时间。凭借着这种付出和奉献,舟山市红十字海岛巡回医疗队不仅在2015、2016、201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舟山市政府民生项目,还先后夺得第三届浙江慈善奖、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浙江省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荣誉。而在今年,更是荣获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全国红十字系统两个入选项目之一,医疗队在有效缓解偏远岛屿、乡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还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在贴近民情、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跃胜认为,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到了卫健部门等市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各家分院积极响应,是对广大志愿者的充分肯定,也是激励红会坚持为民服务的动力:“在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努力做好这份有意义的工作。”
丰富义诊门类、增设专家组……
十五年里,流动医院不断成长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流动医院也同样经历了成长。
成立初期,参加流动医院的分院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而通过医疗队组织者们的努力,目前,已经有六家市属公立和民营医院的医生们加入了流动医院的大家庭。此外,流动医院还不断丰富义诊科室门类,增加了针灸推拿等项目,以实现更好地为基层的老百姓们服务。
应海舟是舟山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的主任,2007年,他加入渔农民流动医院。在他看来,针灸推拿科的成立意味着流动医院的服务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偏远的海岛人民也可以尝试针灸推拿了。事实上,针灸推拿有时候有着立竿见影的功效,而现在许多海岛农村都急需这样的治疗项目。”
应海舟告诉记者,至今,他仍对义诊时一位嵊山的病人印象深刻。“那个病人患了急性腰扭伤,就来找我看病,我给他按了两个穴位就解决问题了。”义诊结束后,应海舟跟着队伍在码头等轮渡,没想到,病人从家里拿着海鲜一路找到了码头,执意要送给他。
这种朴实让应海舟十分感动,他也深深地为流动医院的志愿者这个身份感到开心和自豪。不过同时,他也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通过走入更多的渔农村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医学常识仍然没有得到普及,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发出同样感慨的还有舟山医院的副院长张友定。作为精神科方面的专家,他在义诊的时候见过了太多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导致延误治疗的例子。“像很多人都有失眠的毛病,却不把它当成一回事,但事实上,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张友定多次劝说这些病人前去就诊,而在他的帮助下,许多病人的病状也得到了好转。
除了志愿者的身份,他同时还是去年成立的流动医院专家组的组长。张友定告诉记者,成立专家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范流动医院的运行,二是制定药物目录:“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张友定表示,专家组希望能够向老百姓们免费提供的药物是价格适中、副作用小,比较常用且受到老百姓欢迎,“这样他们长期服用的话也不会有太多经济压力的负担。”
站在专家组的角度上,张友定对未来流动医院的定位有着更多的设想,比如医生们在义诊的同时,为老百姓们上一些健康科普课,扫除一些医学的盲区。同时,对当地的一些医疗站的基层医生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这样基层医生们就能够在日常的时候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