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杭州市某中医院内,90后的陈淋洁捐献了他的造血干细胞,向未知的远方传递“生命火种”。据了解,他是嘉兴市南湖区第4例、我省第45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当天上午9点,陈淋洁从容地躺在病床上,两侧手臂各自连接着导管,随着脉搏的跳动,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液细胞分离机,逐渐变成一袋“生命种子”……3个多小时的捐献过程,陈淋洁双手不断捏着压力球,缓解手臂不适。下午1点左右,医护人员为陈淋洁拔去导管,从他身上提取出的154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装进保温箱里,在志愿者的护送下“乘坐”当天的航班,“飞”往患者所在的城市。
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他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4年的一天,借着单位组织献血的契机,陈淋洁主动登记,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直到去年9月,陈淋洁终于接到了南湖区红十字会给他打来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液数据完成了初配,陈淋洁激动不已,“我之前初配成功过几次,但是高配成功的只有这一次,我知道这种概率是极小的,希望可以给对方带去生命的希望。”
经过初筛、高分辨分型检测、体检,去年11月,陈淋洁等到了盼望已久的结果:他与一位患白血病的小朋友高配成功,定于年后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了提高捐献质量,陈淋洁坚持在工作之余开始调整饮食,并走路锻炼身体。
他的家人这样说……
“开始时,父母并不支持我的想法,后来我为父母解释了捐献过程,他们也表示理解。” 陈淋洁说。
作为捐献者的家属,陈淋洁的妻子丁蕾十分支持丈夫,捐献当天专程从嘉兴赶往杭州陪伴在丈夫身边。同为医务人员的丁蕾在2014年也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不过目前我都还没有初配成功过,如果配对成功,我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帮助对方。”丁蕾说。
捐献前需要打每天两针的动员剂,头两天,陈淋洁感觉腰酸背痛,甚至会直冒冷汗,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然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动摇他救人的信念。 对于这个决定,他说:“医务人员的职业本来就是救死扶伤,只不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方式。能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他人生命的灯塔,这既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自己做人原则。”
爱铸就特别的缘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担任造血干细胞护送使者的是我省第17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剑,来自桐乡。同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更深刻地懂得这袋血液将送去生命的希望。“成都、重庆、广州等地我都有护送过,整个护送过程都要格外小心翼翼,保温箱要一刻不离地带在身边。”张剑说。
当天,杭州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王勇,将护送造血干细胞的张剑送往萧山机场。原来自2011年起,杭州市红十字会倡导发起了一支由专注于公益事业的司机组成的爱心车队,这也是杭州市第一支出租车志愿服务队,而王勇就是这支出租车志愿服务队队长。从2011年开始,车队承担起了义务运送角膜器官及协调员的工作。队员们积极参与,只要一个电话,随叫随到。这些年来,累计参加志愿者活动5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