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红十字志愿者陈科与无偿献血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19-02-15发布者: 浏览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个爱凑热闹的孩子随着大人们急促的脚步,跟屁虫似的来到祝家渡卫生院,费劲地钻过围观的人群,来到了急救室的门口,看见医生翻开伤者血肉模糊的伤口,露出了白森森的大腿骨,那孩子两眼一黑,倒在了急救室门口……

 

    斗转星移,男孩长成了青年,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青年摒弃了“一滴血一滴精”的古训,背着家中的父母亲,偷偷地报了名。来到老人民医院,看着身上的血液缓缓流入针筒,那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涌了上来:脸色苍白,呼吸困难,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两眼发黑。医生告诉青年:“这症状叫晕血症,不适合献血,今后不要再报名参加了!”医生的话解开了十几年前昏倒的疑云,也给青年的爱心之路筑起了一道沉重的铁闸。而这青年,就是余姚市三七市镇胜利村村书记——陈科。

 

    偶然间观看的一部电影,让陈科改变了对晕血症的认识,影片中小男孩因看到射杀猎犬的血液出现了晕血症状,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最后成功克服了晕血症。原来晕血症可以克服,随后陈科在网上查阅了晕血症的克服方法,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终于在2000年6月12日,如愿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一次成功的捐献,让陈科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7年,陈科离开了教师队伍,来到了余姚市三七市镇教文卫办,分管教育、卫生、无偿献血工作,从一个无偿献血的参与者,变成了奉献爱心的组织者。接下来的几年间,红十字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成立了红十字会,让陈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奉献爱心的“新鲜事儿”,诸如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成分血捐献等。在红十字工作者的努力宣传下,聚沙成塔、小善大行,镇、村、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固定的献血队伍,总会定期出现在采血车前,更有群众自觉参与献血,从不让献血车“空腹而归”。

 

    陈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很多,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秘制红枣汤”的故事。为了让广大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后营养得到快速补充,熬制红枣汤,成了陈科在献血活动前一天的必修课。一台电磁炉、一个不锈钢锅、几袋大枣、白木耳、莲心、桂圆肉,炖上十多小时,其间要不停地搅拌,以防红枣、白木耳等沉底烧焦。烧至红枣核脱落,枣肉、白木耳、莲心、桂圆肉变成了糊状,就可以加入红糖,电磁炉转入保温状态,一锅香气四溢的“秘制红枣汤”就这样做成了。几年下来,大院子里有了一个不成文的默契:政府大楼飘起了红枣香,第二天就是三七市镇组织无偿献血活动的日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18年初,陈科离开了教文卫岗位,到基层行政村做“一把手”。临行前,陈科把那口用了十年的老锅和写有秘制红枣汤配方的纸片交到了继任者的手里,希望爱心事业得到更好的传承。到新的工作岗位上,陈科发现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宣传教育,农村已经成为了培养红十字志愿者的沃土,当他提出捐献成分血的意愿时,村里几十个年轻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余姚市第一支村级成分血捐献志愿者队伍。在2018年5月,一同前往宁波市献血中心捐献人生中的第一次成分血。

 

    从无到有,每一个跨越都是一种成就。随着岁月的推移,“无偿献血”的种子已经在陈科周围扎根、萌发、成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