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平凡越显珍贵。5月10日,这是江北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耿建新老人。这一天,距离她的老伴去世已经两天了。5月8日,80岁的汪章森老人,因病与世长辞。没有过多地踌躇和犹豫,耿建新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的角落里拿出保存已久的捐献登记卡,委托儿子拨下了遗体接受单位的电话。简短的告别之后,老人的遗体就被运到了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用于教研,汪章森也成为了江北区第六例遗体捐献者。
“10年前,是我先想着去登记的。我们有2个儿子,条件不好,我去世了以后,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和压力。”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诉说着也是一份最真挚最朴实的母爱。但是这份看似平凡的个人情感之下,蕴藏着却是另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耿建新老人爱看电视,很多消息都是从电视上获知的。“新闻里放着,我们国家地少,人多,我们是这个社会最最普通的老百姓,活着的时候也没为国家做过什么大贡献,如果走了,就成了一抔灰,也没必要去浪费国家的土地,又可以为医学贡献一点力量,我觉得很好。”老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当时,我觉得他比较保守,不一定能接受。就跟他说:‘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还是可以按照传统的来。’没想到他一听就急了:‘谁说的,我也愿意去登记!’”“你可想好了,决定就不能反悔。”自己早已下定决定的耿建新生怕老伴只是一时冲动,反复确认了后才放心。一辈子都默契的两夫妻终于又有了一个新的约定——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但是两老的决定却遭到了儿子们的一致反对。面对儿子们的不舍,老人却给他们做起了思想工作:“现在疾病这么多,与其被化成灰,不如献给国家做实验,做医学研究多好。”
2009年的12月20日,在江北区红十字会,两位老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署了自己的姓名,双双登记成为了一名遗体捐献的志愿者。
匆匆十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汪老伯重病弥留之际,仍不忘十年前与妻子的约定,如今,他已先老伴一步去践行自己曾经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