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发布时间:2019-04-12发布者: 浏览量:

 

    跟其他“白衣天使”有所不同,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红十字志愿队队员不仅是称职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出色的红十字会的志愿者。他们来自急诊室、ICU、内科、新生儿科、药剂科等不同岗位,肩负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双重“白衣天使”的使命,让患者重生,让病者新生!让自己和他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生命的拯救者


    “宁波不知名的大哥,您好!由于一场突然降临的巨大灾难,我和我的家人正承受着无情的打击和折磨,经过近半年的化疗痛苦后,我和我的家人每天都盼望着中华骨髓库能有好消息……当得知您体检合格而且毫不犹豫地答应为我捐献时,我和我的家人欣喜万分,对您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尊敬的大哥,是您给了我获取新的生命的希望,让我重新燃起追求未来幸福的信心!”2011年,一封从湖南写来的感谢信辗转到了宁波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医生董平的手上,信中提到的好大哥,就是宁大附院红十字志愿者队的董平医生。董医生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间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江北区首例造干捐献、宁波市首位造干二次捐献者。“不管接受捐献的是谁,只要知道他们可以被治愈,可以健健康康地活下去,自己就会觉得特别开心。”“有时候,我们只要出一点点力,就能帮助一些垂危的病人。”每当有同事问起当时的捐献经历,都会被他质朴但真情的回答所感染。


    董医生的大爱义举一时间在院里成为美谈,宁大附院的医务工作者们开始踊跃留下10ml血样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了解生命的脆弱和血液疾病治愈的方式,做下一个董平,为移植患者多一份生存的希望,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决定。


    分娩中心副主任护师、区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讲师陈亚儿就是其中一位,她于2011年跟丈夫一起登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殷红的热血从挽起的白大褂的袖口下缓缓被注入试管内,这象征着希望的10ml“生命种子”从此就成为了中华骨髓库里的一份子。短短几年里,在全区578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光来自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就有28名。 

   

生命的教授者


    在医院住院部11楼会议室里,一群身着红十字马甲的志愿者们正襟危坐,手中笔尖飞舞,一改往日的凝重,清澈的眼眸里闪耀着浓浓的求知欲,那是正在开展的宁大附院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交流会。

 

 

    在江花宾馆的会议室里,一群年轻的医护人员轮流站上她们还不太熟悉的讲台,全身心投入课件讲解,示范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接受台下评委的严格打分。那是正在进行的宁波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资初训班结业考核。


    自2014年来,宁大附院共有24名医务工作者经过市级考核,成为红十字救护培训讲师,他们经常放弃着自己的休息时间,奔走在企业里、社区里、学校里,让急救技能之花越开越盛。


    林海燕就是在这几年里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省级红十字一级师资,身为ICU护士的她每天面对生死,在教学上也特别果敢,“注意手臂垂直、注意力度加深”,几年执教下来,她显然爱上了“林老师”这个称呼。“正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才更能体会到院前救护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很多条生命,本不应该这么早就离开。还有很多的患者,如果再早几分钟实施心肺复苏术,也不会造成脑神经不可逆损伤,生命质量大幅降低,家庭负担异常沉重。”每每想到这些,林海燕总显得格外惋惜,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和她的队伍一起,将自己所掌握的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人。


    来自医院党政办的沈利锋是2018年刚加入志愿者队的年轻师资,也是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者。“我是医院的办公室工作者,虽然不能服务在临床一线,但是志愿服务还是要争做排头兵的。”戴着黑框眼镜,笑起来特别温和,沈利锋授课也如同他的笑容,充满着亲和力。“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初级红十字救护级师资,要向前辈多学习,也希望能多点机会进行讲课实践,把这实用性强,能救人一命的技能向更多群众传播。”


    师资有呼声,院里和红会就有举措。就在2019年,由宁大附院红十字志愿队骨干组成的应急救护讲师团,携手中马街道专为辖区老年人开设的“生命课堂”系列讲座终于在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开班。在师资们的精心排布下,课程涵盖心肺复苏、急性中毒救治、院前创伤急救技术、触电、晕厥处理等内容。据悉,首批来自中马街道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将最先学习到这一救命课程。


    为吸引更多年轻优秀师资加入到红十字团队中,区红十字会还于2019年3月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签订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协议书,为急救培训建立了长效机制。


生命的守护者


    花谢花飞飞满天,3月末的荪湖虽春寒料峭,却依然桃李相伴,湖光潋滟。第六届宁波国际山地马拉松赛也迎来了它的6000多名跑步爱好者。

 

 

 

    一支胸前别由红色“赛道急救”簿的跑团在行进的队伍里格外显眼,这支跑团就是由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红十字志愿者组成。身为救护培训讲师又有医护人员身份加持,这支志愿者队伍,承担着护跑团的特殊使命。作为赛场应急救护第一反应人,一旦发现有运动员受伤或倒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向组委会报告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这批比普通救护员有着更为精湛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跑友,在马拉松比赛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护航员,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名字——“急救兔”。


    神经外科杨海萍护师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急救兔”,她于2017年成为红十字救护培训讲师且数年前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队伍,除开展各类救护培训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外,每逢各类马拉松或越野跑步赛事,她都和她的队员们积极参与。

 

    不仅如此,在山地马拉松赛开赛前,宁大附院的讲师团们还进驻宁波大学,为学生志愿者们进行专门针对马拉松运动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和AED的操作使用。“一个人、一个队伍的力量有限,只有培养发动更多的急救员,才能切实保障赛事安全。”


    花开的季节里,他们与过去的每一年每一日一样,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技术挽救着病人的生命,减轻着病人的痛苦。往后更长的岁月中,这批凝聚着人道力量,弘扬着博爱精神,彰显着奉献情怀的医务志愿者们,将在红十字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壮大。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