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红十字会:如果生命不能继续,就让生命延续

发布时间:2019-08-06发布者: 浏览量:

 

    30年前的昨天,她从嘉兴卫校毕业,参加工作;30年后的昨天,热爱病人、热爱家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她,捐出器官,至少能救治5人,为她挚爱的事业画上圆满句号——

 

 

    “凤凰可以涅槃,兰花可以重绽。鲜活的你能否冲出炼狱,魂归妙曼的躯体……”无论亲友、同事、曾经医治过的病人如何为她祈祷,49岁的陈凤兰医生,还是在昨天与大家告别了!


    陈凤兰从业整整30年,是海宁市中医院的一位肛肠科医生。7月16日晚,过完49周岁生日仅一天的她与朋友外出过马路时,被一辆飞驰而过的电动车撞倒,脑干严重损伤,第二天即脑死亡;家属按她生前意愿,忍痛作出了捐献器官救治他人的决定。


    2019年8月1日是她从嘉兴卫校毕业从医30周年纪念日,海宁市人民医院手术室里的医生在为她鞠躬默哀之后,从她身上摘取1个肝脏、1对肾脏和1对眼角膜,紧急送往杭州,用于救治至少5名病人。


    生前,她视病人如家人,兢兢业业;去世后,她还在继续救人!8月1日,海宁市人民医院ICU至手术室长长的通道被围得水泄不通,熟悉的不熟悉的很多人,纷纷前来为她送行……


    爱妻突遭意外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悲伤,越涌越多的人表情凝重。


    人群里,陈凤兰的丈夫姚先生眼圈红肿,“她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医生,手机24小时开机,病人随时可以跟她联系,她经常在家里接电话帮病人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医院一个电话打来,即便是三更半夜,她也会直接去医院。很多病人跟她接触以后,都叫她大姐或妹子,像家里人一样。”


    “她在家里也绝对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好女儿。”姚先生抹了抹眼泪。2013年,姚先生的父亲患了尿毒症,陈凤兰与丈夫一起送公公去嘉兴治疗,精心照顾;去年老人病发,陈凤兰和丈夫送公公去省中医院治疗,悉心照顾。在家里,陈凤兰一直教育女儿做事要踏实,工作要敬业,待人要真诚。


    姚先生与陈凤兰是在一场文艺活动中相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相识近30年,结婚27年,我们几乎没有吵过架!”


    空闲的时候,姚先生总会和妻子一同在海宁鹃湖边散步。“事发当晚,我去了鹃湖边散步,有个熟人约我妻子去跳广场舞,她就没有同我一起。她们本来是去海宁市委党校附近跳广场舞,到了才发现没空地,便打算去鹃湖边跳舞,就在她们去鹃湖的路上,过一条斑马线时,一辆电动车撞了我妻子。”


    “当晚8点20分,我接到交警打来的电话,说我妻子在医院里,我当时还以为是胳膊或腿受轻伤,心想精心照料一段时间就没有什么大碍了。”但到了医院,姚先生顿时被吓坏了。


    医生当时告诉姚先生,陈凤兰的脑干严重损伤,情况很不乐观。“当晚10点左右,浙二医院专家紧急赶到,连夜会诊,认为问题非常严重,无法开刀。”7月17日下午,陈凤兰就被诊断为脑死亡。


    家属忍痛作出最美决定


    “我妻子毕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生前多次跟我讨论过捐献器官救治他人的话题,特别是她的一位同事的女儿——嘉兴的陈怿医生去世后捐器官时,她又跟我讨论这个话题,表达着这样的心愿。”姚先生抹着眼泪,“只是我没有想到这一切竟会来得这么快。”


    姚先生和女儿、岳父、岳母进行沟通,迫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两位老人起初下不了决心,但经家庭会议反复沟通,两位老人最终决定尊重女儿的意愿。姚先生及家人于是通过医生,与红十字会积极联系。


    “捐献器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妻子被诊断为脑死亡后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尚不具备捐献条件,我们就天天都来陪她。”特别是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小姚,每天下午2点半到3点的探视时间都要陪在母亲身边,为她擦身、洗脸、捏腿、捏脚。


    在小姚的记忆里,母亲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阳光、像天使一样陪伴着她快乐成长的人。“妈妈总是对我说‘囡囡,遇到事情不要急躁,不要把人想坏,你站在别人的角度,多替他们想一想,人生在世,谁都有不容易的地方’。”7月15日是陈凤兰49周岁生日,她还特意穿上女儿送的裙子,美美地拍了张照发给女儿……


    昨天上午10点左右,红十字会的有关人员与陈凤兰的亲属一番沟通后,她的丈夫、女儿以及父母都在志愿捐献书上签了字。“每次从新闻中看到器官捐献这方面的案例,妈妈就会感慨地说,这样的义举非常有意义。”小姚觉得,母亲走得非常突然,“没留下任何话,我们就把这个当成她的心愿,替她作出了最美决定。”


    感同身受传递大爱


    当天上午,一位个头不高、身穿鹅黄色T恤的白发老人,冒着高温专程赶来为陈凤兰送行。他就是前不久捐献器官的嘉兴一院医生陈怿的父亲陈骍庠。


    陈骍庠是海宁市中医院的一位老医生,也是陈凤兰的同事。今年6月中旬,他以同样的方式送别了自己的女儿。


    姚先生紧紧地握着陈骍庠的手,“您在女儿遭遇意外时给我们带了个好头,让我们懂得了生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陈骍庠则强忍着眼泪,“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作为家人,我们完成了她们最后的心愿!”

 

    “她一直是个很善良很随和的人,对病人很有爱心,而且很爱生活,参加跳舞、旗袍走秀,与同事相处得很融洽。”陈骍庠是看着陈凤兰在医院里成长起来的,“得知我女儿的事,她就表达过同样的心愿,她们都有这方面的知识,都有这样的心愿,作为医务人员,她们对病人的爱是相同的。”


    很多病患含泪前来送行


    上午11点20分,离陈凤兰遗体从ICU推向手术室的时间还有10多分钟,海宁市人民医院从ICU通向手术室的过道里,很多人一边用纸巾擦拭红肿的眼睛,一边朝ICU的大门张望。


    “今年4月26日,我还带儿子在她那里看过病。”来给陈凤兰送行的邬先生说,当时陈凤兰非常认真和蔼地了解他儿子的病情,并建议手术,得知他儿子由于好几个月没交医保资金紧张,陈凤兰还帮他儿子想办法,最终完成手术。“得知海宁市中医院一位陈医生遭遇车祸的消息,我一直不相信是陈凤兰医生,这段时间我还听说了她做的很多好事!”


    11点30分,ICU的门一打开,陈凤兰被推向手术室,人群里便发出痛哭声。其中一名女士是特地从宁波赶来为陈凤兰送行的。她叫石平亚,3年前就诊时和陈凤兰相识,“后来加了微信,有啥病情会直接微信上跟她联系,她总是非常热心地给予各种各样的帮助,真正把普通病人当亲人。”石平亚双眼通红,“受陈医生的感召,我也愿意成为捐献器官的志愿者。”


    至少5人将得到救治


    昨天下午2点多,在经过紧张的手术后,陈凤兰医生捐出的1个肝脏、1对肾脏及1对眼角膜被迅速送往浙二医院, 用于紧急救助病人。


    “协调员和家属沟通,从家属处得知,病人生前就有这个愿望,我们就开始考虑捐献。”浙江省器官捐献核心专家组成员、浙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主任胡颖红介绍,“但捐献器官,首先必须确定捐献者已经脑死亡且不可逆转,其次器官也要符合条件。”


    陈凤兰脑死亡后,由于伤得很重,刚开始血压不稳定、内环境不稳定、血氧饱和度不好,这种情况之下,肝功能、肾功能受到伤害,不具备捐献条件,必须采取措施维护血压、内环境、血氧饱和度,从而维护脏器功能。后经临床评估、设备确认评估,在确认脑死亡且器官具备捐献条件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决定。


    “1个肝脏能救助1名重病患者;1对肾脏能救助2名重病患者;眼角膜可以切片,1对眼角膜至少可以救助2名患者。陈凤兰医生此次捐献,将至少可以救助5人!”胡颖红介绍。


    “进行此类捐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红十字会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此类捐献必须是捐献者的配偶、子女、父母全部同意,捐献才能进行,经常会遇到捐献者个别亲属突然改变主意而导致捐献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目前,脑死亡的人很多,而受传统观念影响,能捐献的人很少,我们希望在传播这种正能量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让更多病人得到救助,让逝者走得更有意义。”


    改变传统观念 弘扬大爱精神


    “如果生命不能继续,就让生命延续”,让人在悲痛的同时感到一种力量和一种敬意。


    仅在嘉兴一院捐献器官的陈怿医生的家乡海宁,近一个月来,就有包括陈凤兰医生在内的两起捐献器官案例和一起捐献遗体案例。海宁49岁的陈戟在安装热水器时,不慎高空坠落伤到脑干,不治身亡,年近八旬的父母忍着悲痛说服儿媳,捐出儿子的1个肾脏、1个肝脏及1个心脏,用于紧急救治他人;47岁的海宁男子李孝锋,在患肝癌期间立下捐献遗体的遗愿,今年7月13日他走后,家人帮他完成了夙愿。


    长期以来,中国人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不管是自己还是面对亲人作出这一决定,需要足够的勇气,这勇气首先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榜样的力量和正能量的传播。陈戟和陈凤兰的家属都表示,受陈怿医生的影响很大。


    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突遭意外匆匆离世的人不少,饱受病痛折磨而苦苦挣扎的人也很多,但突破观念敢于捐献器官(遗体)造福社会的人还很少。如果人人都能改变传统观念,弘扬大爱精神,让匆匆离去的人们走得更有价值,让备受病痛折磨的人们都能得以救助,社会必将更加美好!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