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
“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我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让那位外国友人重获新生,祝那位朋友早日康复。”

12月18日,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39岁的王先生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脸上带着微笑。下午1点10分,造血干细胞采集顺利完毕,26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于12月19日空运到大洋彼岸,移植到一名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外国友人体内,为他种下了“生命的种子”。
一个承诺开启跨国生命救援
王先生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也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平时喜欢慢跑、踢足球,体格相当健壮。
2015年底,王先生正式加入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在一次献血中,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当时也没有多想,觉得能救人当然是好事,我就加入了。加入了捐献者资料库,我觉得就是一份承诺,一份责任。”王先生平静地说。
之后,他又先后两次捐献了血小板。
今年8月,宁波市海曙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联系上他,他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进行高分辨配型,乃至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位志愿者也初配成功,最终将会“择优录取”。
当时,王先生的心情有点复杂。就在今年上半年,他因为踢球受伤,左锁骨刚动完手术拆了钢板。他担心,自己的血样可能达不到标准。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履行捐献承诺,准备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王先生的妻子谢女士虽顾虑丈夫术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但还是选择支持丈夫。不仅如此,她还加入到安慰婆婆的行列:“他是去救人,这么优秀的儿子是您培养出来的,也有您的功劳。”
三次高分辨血样配型
由于是涉外捐献,配型的要求更高。9月21日至11月29日,王先生进行了三次高分辨血样配型,比普通捐献多了两次。三轮对比后,王先生的血样更匹配,更适合捐献给这位患病的外国友人。
可对于王先生来说,捐献准备工作早开始了。为了达到采集要求,这半年来,他一直坚持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饮食,杜绝烟酒。
12月14日,王先生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以确保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浓度达到采集要求。
王先生说,在注射动员剂的第二天,他的身体出现了浑身疼痛的症状,医生告诉他这些是正常反应。第三天,症状逐渐消失。
12月18日上午8点半,王先生注射了第九针动员剂。半个小时后进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最后一个环节,正式开启造血干细胞采集。
王先生躺在细胞采集室的病床上,谢女士陪在床头,至下午1时10分,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整个采集过程持续了4个多小时。
“万里之外有个从未有过交集的朋友身体流淌着我的血液,想到这里我觉得生命真的太神奇了,希望他(她)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