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午12时30分,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36岁的金质斌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捐献了20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浊液,这些“生命种子”给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他是黄岩区第11例、浙江省第58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984年出生的金质斌是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党员。从医十余年,他救治了无数的病患,他仔细耐心地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例手术,广受病友好评。但这一次他救人,靠的不再是自己的医术,而是自己的“热血”和坚持。
早在2011年,金质斌在一次黄岩区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宣传采样动员活动中捐献了自己的血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年初,他接到了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通知他初配成功的来电,当工作人员询问他愿不愿意捐献时,金质斌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赠。“我当时什么都没有想,觉得可以帮助别人,救人一命,就答应了。”金质斌说。
都说好事多磨,金质斌造干捐献这件“好事”也是一波三折。
捐献路上的第一道难关,是妻子的担心。“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捐献骨髓很痛苦的,我担心你身体吃不消。”妻子张阳阳一脸担忧。“现在技术进步了很多,不需要再从骨髓取造血干细胞了,而是先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再像采集血小板一样从外周血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没那么痛苦。我们的血细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我更新,捐献不久之后就会有新的造血干细胞产生,对身体没什么危害。”面对丈夫的坚持和科普,妻子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捐献路上的第二道难关,是总差那么一点的体检化验指标。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的背后,都要经历采样入库、初筛、再动员、高分辨、捐献前专项体检等环节,容不得一丝差错。微胖的金质斌先后共经历了三次体检,不是轻微脂肪肝,就是血脂偏高,或是谷丙转氨酶偏高,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他心中的信念坚不可摧:“我只要想到远方有那么一个病人等着我去救,我就决不能放弃。要是我放弃了,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整整两个月,不管刮风下雨或者晚夜班,他每天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晴天就在户外跑步,雨天就在长廊快走。一开始持反对意见的家人,也慢慢被他的坚持所感染,每天和他一起坚持运动打卡。因为他要减脂,他的餐饮和家里人的营养需求不一样,需要低油低脂低盐低糖,家里人每天会为他特制减脂餐。“管住嘴、迈开腿”,凭着这六字减肥箴言金质斌两个月瘦了整整14斤,最终他的各项体检指标终于正常,符合捐献要求。
妻子张阳阳说:“我一开始确实是不支持他捐献的,但是两个月来我看着他一点一点的变瘦,身体素质一点一点的变好,再加上他给我科普的捐献知识,我现在反倒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不仅仅是可以救别人一名,自己也可以在这个过程里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捐献路上的第三道难关,是医生身份的特殊性。身为一名医生,值夜班是常事,但是值夜班会导致谷丙转氨酶偏高,进而影响捐献。区红十字会联系了院桥中心卫生院,将金质斌的情况告知医院,希望医院尽可能少给他排些夜班。院领导和科室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非常支持金质斌捐献行动,尽可能为他创造捐献的良好条件。院桥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梁红说:“今年疫情期间,金质斌医生一直带头不分昼夜在一线工作,他也是我们医院第一个响应区卫健局号召报名参加去武汉支援的医生。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举动感动了大家,他是我们的骄傲,很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学习。”
化不支持为支持、化不健康为健康,金质斌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了远方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
当被问到为什么他特别能“带头”、特别能“坚持”,金质斌笑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需要我的时候,自然要冲锋在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