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好故事|“看不见”的志愿达人姚海强

发布时间:2020-11-13发布者: 浏览量:

 

    挂着明媚的笑容,正“闭着眼睛”伸手问好,他又在献血。

    眼前的青年,叫姚海强。

    18岁,第一次献血,300毫升;

    26岁,累计献血37次,总量达到9900毫升。

    2018年,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2020年,他动员一家三代5口人,先后全部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幼年的一次“无心操作”,让姚海强落下了不可恢复的视力残疾,辍学、待业……未来的生活遥不可想。面对不幸,热爱生活的姚海强没有退却,他不仅靠着勤劳的双手赚钱养家,还成为一名志愿服务达人。

 

    “1个人做100次,不如100个人做一次、”姚海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汇聚大爱。


近乎失明

他的生活陷入窘境


    姚海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人世代都与土地打交道。尽管过得并不富裕,但也过得顺风顺水。1995年,7斤“大胖小子”的降生让一家人沉浸在新生儿的喜悦中,大家都想着,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最好的。

 

    农活繁重辛苦,孩子成了生活的调味剂。闲暇时,听一听孩子的笑声,就能冲淡一天的疲惫,农忙时,家人就把孩子放在摇床上,好腾出手干活。“天花板上有个灯,那时候小,就常常盯着灯看,没想到就此落下了眼疾。”姚海强说,家里只觉得孩子不吵不闹,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干活,谁都没想到,这一无心之失,竟然给姚海强的生活带来了难于弥补的缺憾。

 

    日子一天天过去,逐渐长大的姚海强看东西时会将物品拿得很近,而且眼球会不自主地转个不停,父母发现了儿子的异样后便带他到医院检查。“眼球震颤,左眼视力0.01、右眼0.4。”面对检查结果,父母愕然,囿于生活的拮据与当时医疗技术,姚海强没有接受治疗。

 

    “上学坐在第一排,很大的字才看得见,虽然想着法的克服眼疾带来的不便,但依旧很吃力。”姚海强说,学习之余,来自同学异样的眼光和私下的谈论,让他忍受着巨大压力。学习跟不上,闲言闲语不断,读完初中,姚海强便辍学了。

 

    “我能干什么,哪里会要我?我不知道。”文化不高,近乎失明,姚海强迷茫地说,从学校回来后,“未来”两个字在他脑海里毫无概念,一片空白。


变身志愿达人

18岁开始献血


    如果换做是你,遇到这样的“前半生”,你会怎么选择继续“后半生”?

 

    所幸,姚海强有质朴善良的家人,一直在默默关心着他、陪伴着他,给他传递坚强、善良的品质。特别是他的爷爷,在姚海强辍学后的几年时光里,和他一起做手工,跟他讲发生在各地的故事,教育他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是接触了这么多的正能量,姚海强特别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013年,年满18岁的他,选择献血作为自己的成人礼,并从此走上志愿服务的道路。如今,他已累计献血37次,总量达9900毫升,相当于2个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2016年,在一次献血活动中,姚海强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相关知识,他毅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7年,在路上派发传单的姚海强不幸发生车祸,导致左大腿骨折,输血800毫升。这一经历更让他坚定了无偿献血的信念,只要身体允许,符合要求,不管在哪,他都会献血。


    “其实,我不算厉害,湖州有个女士,140多次献血,总献血量2、3万毫升。德清的献血达人更厉害,总献血量6万毫升。”姚海强说,他们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能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人。

 

    2018年,姚海强的父亲和母亲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2年来,老两口已累计献血4000毫升。


三代5口均入库

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你献血,我们支持,但你为什么想不开,做出这样的决定。”2019年的一个晚上,父母对着姚海强抱怨不断,但为了这一天,姚海强等了1年。

 

    2018年,姚海强了解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后,“擅自”上网填表登记,想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2个月后,他收到了成功入库的回复。但这件事,他却一直没有和家里人开口。“一来这是我自己的事,二来等有个好时机吧。”

 

 

 

    2019年的一天晚上,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则某市民捐献遗体挽救他人生命的新闻,看着父母支持善举的态度后,姚海强拿出了那张回复单,“我也报名了,已经入库了。”

 

    话语未落,父母的埋怨声迭起。“怎么还会想到把自己捐出去啊。”一连几个星期,父母始终无法接受,姚海强只有每天耐心解释,他相信善良的父母终会理解。

 

    不久,父母从电视新闻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逐渐理解了他的行为。这一年,奶奶、父亲和母亲也先后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能帮助更多人,是好事。”父亲说道,“不支持是不了解这件事背后的意义,身边很多人都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也要对社会出一份力,更何况是这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如今的姚海强,学到盲人按摩的手艺后,也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2020年,他又领到了一本红色证,和一位南浔姑娘喜结连理。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我有工作、有老婆,在该奋斗的年纪里没有消磨时光,和常人一样为生活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我觉得很幸福。”姚海强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