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衢州市红十字会组织召开全市急救侠工作推进会,各县市区红十字会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三个试点单位分享实践经验。浙江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中心主任龚青云受邀授课,为全市急救侠模式深化推进提供专业指引,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陈志军就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

龚青云在授课中指出,急救侠模式是破解应急救护“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抓手,其核心价值在于填补专业救援到达前的“黄金四分钟”空窗期,通过激活“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响应人”,构建群众身边的生命防护网。结合全省实践经验,他深入解析了该模式的实施逻辑: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核心原则,将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机制保障作为三大攻坚方向。
针对队伍组建,龚青云强调要重点动员村干部、网格员、医务人员等扎根基层的群体,以及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流动性强的新就业群体加入,形成“固定岗+流动哨”的立体布局。在能力建设上,要确保每一位急救侠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AED 使用等核心技能,实现“敢救、能救、会救”的专业要求。
他特别提到数字化赋能的重要性,建议充分运用“衢红快救”这类智能系统,打通求助者、120调度中心、急救侠与AED设备的联动渠道,实现“一键派单、精准导航、快速响应”的闭环运作。同时,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保险兜底、荣誉表彰、政策优待等措施,解除急救侠的后顾之忧,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陈志军结合授课内容提出工作要求:一是要加快试点经验转化,参照衢江、常山、江山三地试点做法,年底前实现所有乡、村、社急救侠队伍全覆盖;二是深化数字赋能,扩容“衢红快救”平台志愿者规模,确保近期急救侠注册到位;三是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工作机制,将工作成效纳入年度重要工作之一,推动急救侠模式在衢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