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肝移植接受者汪海涛,因为他的公益行动获评杭州市第二十届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汪海涛是共产党员,杭州市拱墅区茉莉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创始人,也是浙江省红十字“生命之舟”志愿服务队队员。

右三为汪海涛
走上公益之路,源于一次他在生死徘徊之际接受的大爱捐献。
爱是流动的:“我之所以能够重新站在阳光下,是因为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2015年,汪海涛因急性肝衰竭在生死边缘徘徊,医生告诉他,生命可能就剩下三天了,建议家人准备后事,除非,在这段时间里能够进行肝脏移植。汪海涛说:“想着这辈子就到此结束了,很不甘心呀…”奇迹就这么发生了,5月9日,在器官捐献者的大爱下,汪海涛重获新生。以前觉得活着是理所当然,现在才知道,连呼吸都是馈赠。
他说,因为器官捐献的“双盲”原则,让他无法对恩人表达感激之情,唯有将这份大爱传递。2017年,康复后的汪海涛踏上公益之路。2018年,他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并现身说法,传播器官捐献理念。2019年,他参与“小桔灯”项目,和捐献者困难家庭子女结对帮扶,成了小灵儿信任的汪叔叔。
2019年,汪海涛在医院参加公益活动时了解到了“小黄人”这个特殊群体——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终末期肝病的患儿,只有通过肝移植才能治愈康复。虽然医院有针对困难家庭的手术费减免帮扶项目,但后期抗排异和复查的费用支撑,对于中西部大山里的很多肝移植患儿家庭来说,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于是,他决定自己结对资助4个孩子,同时发起“小黄人”项目,呼吁更多人的参与。

在帮扶过程中,汪海涛也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让他更有信心相信,可以帮助更多的人。2022年,汪海涛发起成立了杭州市拱墅区茉莉公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截至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深入云贵川等多地山区走访,足迹遍布全国13省,为80余户“小黄人”肝移植患儿困难家庭带去了希望,帮助了200多个孩子,累计投入爱心款150万余元,物资价值80万余元。
爱意是全方位的:“老天让我活下来,必定是要我做一些什么。”
“茉莉公益”成立之初,汪海涛便提出帮扶应该是全方位的。团队为这些困难家庭带去经济帮扶、药品,抚慰着孩子们和家长们焦虑的心。汪海涛更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0年12月,汪海涛远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兴国镇“小黄人”高小雨(化名)家了解情况,这次探访之行让他印象尤为深刻。高小雨家以种植苹果为生,然而在苹果丰收的季节,却只能以每斤五六角的低价卖给收购商。即使是这样的价格,苹果仍然滞销。看着满院子堆满的苹果慢慢发烂,高小雨的爷爷止不住地叹气。汪海涛看到这一情景心中满是痛惜,他提出了创新的建议:记录苹果生长的全过程,将这些过程拍成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以此积累粉丝,并进行苹果线上销售。汪海涛还与他们约定,在苹果丰收时,他会帮忙吆喝,共同拓宽苹果的销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和2022年,汪海涛帮着把苹果销往杭州,销量近35吨,让高小雨家收入大幅增加,生活也逐渐有了新起色。当高小雨的妈妈拿到卖苹果的钱时,她对汪海涛说:“汪老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钱,接下来,我不用再为孩子看病借钱发愁了。”
几年间,汪海涛还帮助广西的一个“小黄人”困难家庭售出7吨芒果和3万多枚海鸭蛋,帮助云南的一个“小黄人”困难家庭卖出6吨石榴……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重燃希望的见证。
爱意是有温度的:“我自己淋过雨,更想为别人撑把伞”
汪海涛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目前群里共有84人。除了他自己和3位爱心人士外,其余都是受帮助的“小黄人”家长代表。这些家庭都经过了严格的核实,只有符合帮扶条件才能入群。在这个群里,汪海涛就是“大家长”,是他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有他在,我们心里就不慌。我们有困难,他会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来帮扶,我们真心感谢他。”云南“小黄人”家长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所有受助家庭的心声。在汪海涛看来,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在遵循自己的初心,是对器官捐献者大爱的回馈。他常说:“帮扶总有结束的时候,根据每户家庭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些创收渠道,才是真正长久的帮扶。”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困难,更是要为这些家庭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除了关爱“小黄人”家庭,汪海涛成立的“茉莉公益”还将温暖送到了辖区内的孤寡老人身边。陪聊、免费陪诊业务,让老人们不再孤独无助,每一次上门关怀要离开时,这些老人总是追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而汪海涛也总是会跟他们约定好时间,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人牵挂着。
汪海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意。他说:“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挑战,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心怀大爱,就能够在困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芒,为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希望。”
未来日子里,汪海涛说,他还会在公益路上继续前行,帮助更多的人,让爱与希望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