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实现第1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

发布时间:2015-09-28发布者: 浏览量:
 
 
    9月25日下午,经过4个半小时的采集,从余杭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俞国荣体内采集到的23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一名志愿者的护送下,即刻空运至广东,第一时间用来挽救一个患有地中海贫血的10岁女孩生命。俞国荣成为余杭区第11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43岁的俞国荣是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科长,也是一名中共党员。2010年,区红十字会来到仁和街道开展造血干细胞入库动员活动,俞国荣立马填了捐献登记表,留下了6毫升血液样本,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四年后,他接到了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一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和他初步相吻合,询问他是否愿意为捐献做准备,俞国荣立刻答应了。

    俞国荣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祖辈世代行医,与父辈不同的是,俞国荣学的是西医,原先是东塘卫生院的一名外科医生。2011年,他开始负责仁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工作。身为医务工作者,他比一般人更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看来,能配对成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责任。

    得知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通过全面的体检后,为了在捐献时有更良好的身体状态,这段时间,俞国荣生活特别有规律,早上按时起来,晚上不熬夜。他说,现在觉得身体不仅仅是自己的,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俞国荣的妻子朱敏丽也是仁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对于丈夫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件事,夫妻俩的态度非常一致。作为医生,她说自己更能体会另一个生命等待被挽救的渴望。一听到丈夫可以捐献的消息,她立马就表示了支持。

    当然,作为妻子,对丈夫身体的担忧不是没有的。原来,1997年俞国荣曾遭遇过一场重大车祸,肝脏严重破裂,被切除了一大半。知道丈夫要捐献,朱敏丽每天给他煮一杯红枣牛奶,时刻叮嘱丈夫“别喝酒,忙起来不要着急上火”。

    俞国荣说:“18年前的那场车祸,是别人的血挽救了我,现在我能用这样的方式去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缘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捐献的正确认识,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骨髓库。  (周蓉)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