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红十字会积极推进急救站点网络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5-11-05发布者: 浏览量:
    11月5日,家住宁波江北区孔浦街道绿梅社区的周大爷突然在小区晕倒。一位中年人见此情景,一边急忙拨打120电话,一边立即到小区里的急救站取来急救箱给大爷做心肺复苏。由于抢救及时,为急救赢得了时间,周大爷到了医院很快就恢复知觉。这是江北区设置红十字应急救护站点成功应急、挽救生命的一个鲜活案例。近年来,江北区红十字会着力构建“面”、“点”、“线”、“动”四相结合的红十字救护网络,建成星罗棋布,涵盖社区、农村、学校、校车、危化、旅游景点、企业等领域的133个应急救护站点,培养救护员4000多人,普及培训2万多人,打造出十分钟急救圈,先后成功急救20多人,无人发生意外。

    建在“面”上——让站点星罗棋布

    江北区区域面积208平方公里,既有城区,又有农村;既有山区,也有平原;既有诸多工业企业,又有不少旅游景点。随着各种灾害、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和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安全,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江北区红十字会深深感到,只有在群众的身边搭建起应急救护的服务平台,才能减轻因突发意外造成的身体伤害,保障居民生命安康。2013年,他们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作出了《全面建设应急救护站点的决定》,提出在六个“面”上建立急救站点: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应急救护站点;在星级以上酒店和旅游景点建立应急救护站点;在100人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应急救护站点;在所有中小学校建立应急救护站点;在社区特别是老小区建立应急救护站点;在偏僻的农村和偏远山区建立急救站点。急救站点规划后,他们抓紧在到点到位上下功夫。对一些旅游景点、偏远农村、偏僻山村等有特殊要求的急救站点配备了担架、轮椅、诊疗床、急救箱等急救物品;对一些学校、企业、社区等则配备了担架、急救箱等相对简单的急救物品;急救箱放置的急救物品有口膜、绷带、止血棉、冰袋……等近30种。为增强“面”上的软实力,他们借助企业的文化活动室、社区的道德讲堂、酒店的会议室等场所建立起20多个“红十字救护培训学校”,使全区人员的普及率达到7.5%。真正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功能齐全、星罗棋布的急救网络,发生多次的危急险情,都因面大点多而被一一化解。

    建在“点”上——让重点突出出来

    江北区山区占了区域的三分之一,有30多个村地处山区,相对偏远,加之大山里的村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较欠缺,如果发生意外事件,往往会错过挽救生命的黄金4-6分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区红十字会本着“不遗漏一个偏远点位,当好每个百姓生命守护神”的原则,将急救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大山里延伸,在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设立爱心急救站点。慈城镇公有村地处大山深处,几十户人家常年生活在交通不便、医疗不便的深山里。区红十字会为有效缩短急救的半径,赢得挽救生命的时间,专门和区卫计局在这里设立了卫生服务站和应急救护站,并为这个站点配备了担架、诊疗床、急救箱等物品,使这个村的百姓生命在发生意外时能得以保障。今年3月,村民陈阿姨,在上山挖笋时不小心摔倒,导致头部受伤出血,急救站的救护员刘都祥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去救护,并及时拨打了120电话,使她转危为安。近年来,区红十字会先后为偏远山村、企业和旅游景点等设立急救点15个,较好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安全。

    建在“线”上——让布局合理有效

    区红十字会在注重“点”“面”结合设点建站的同时,特别注重“线”上的合理布局,力争使急救站点突出重点行业,抓好“线”上普及。他们重点突出了学校线、旅游线、企业线、老小区线、偏远线、危化线的设点建站。如旅游线,他们不仅在25家旅游景点和酒店设立了急救站点,还为此行业的1000多名相关人员进行了救护培训。再如企业和危化线,工作繁重,危险频发,他们先后在宁波梦神床垫、宁波广天赛克思液压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急救站点,帮助培训救护人员3000多人。还如,他们把老小区作为急救站点设置的重点,除在小区内设立急救点,还在有的居民楼道内设置救护员AB岗,培训2名相对年轻的救护员,一旦发生意外,由AB救护员不出楼道实施救护。

    建在“动”上——让动态全程控制

    他们不仅关注静态情况下的急救工作,还把动态情况下的急救纳入自己的视野。校车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户家庭的幸福,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区红十字会从关心青少年生命健康入手,为全区28辆校车配备了装满创口贴、止血棉、冰袋等20种急救物资的急救箱,还为56名校车司乘人员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突出心肺复苏、踩踏处置、校园常见运动伤害处理和休克、昏迷、晕厥的应急处理等内容。这几年,危化运输行业事故频发,给社会和家庭造成重大危害。区红十字会把其列为动态管理的重点,在车上设立急救点、发放急救包,将300多名从业人员全部进行救护员培训,使危化人员的自救护救能力明显提高。建筑工人流动性大,不可预测的生命意外事故常有发生。为加强动态情况下的急救管理,他们先后为培养的400多名一线救护员配发了急救包,还为2000多人进行了普及救护知识培训。近几年建筑工地没发生一起因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的危害生命事件。(庄跃勇  胡琳)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