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钟,赵文珍的儿子郑重地在母亲的器官捐献和角膜捐献同意书上签上名字。在一旁的老父亲默默无言频频点头表示同意。随后,赵文珍被推入手术室,几个小时以后,她的一双眼角膜,两个肾脏,一个肝脏将移植给五位病人,为他人带去光明和生存的希望。
赵文珍今年59岁,五年前跟丈夫、儿子从四川到宁波奉化打工。赵阿姨是个普通农妇,平日生活也就是打打零工,做做家务。如今儿子也已成家,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倒也平静温馨。四天前傍晚一家人正准备吃晚饭,赵阿姨突然觉得头疼,不停呕吐,送到医院情况已经病情危重,脑疝终末期,没有治疗意义。突然的变故打破了他们一家平静的生活,赵阿姨在医院ICU的这四天家人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到慢慢恢复理智。悲痛之余,赵阿姨的家人还是慎重地做出了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决定——捐献器官和角膜。
赵阿姨的儿子冯先生说:“妈妈是个热心肠,平日里别人有个什么需要帮忙她可以放下自己家里的事去帮别人,在家里也是为我们操了一辈子心,总是最后一个想到自己。”
被问及为何会有捐献器官和角膜的想法,冯先生说“我们太想她了,不想她走。想留个念想,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只要她的器官还活在别人身上,就感觉她还活着。”
“其实一开始也有过挣扎,特别是老父亲很难接受,后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直在跟我们沟通,告诉我们需要器官和角膜的病人非常多,但是捐献的人很少,很多病人等着等着就没了,想着妈妈生前那么爱帮助别人,我们就帮她做了这最后的决定。”
据宁波市眼科医院吴国海副院长介绍,宁波市红十字眼库自2001年成立以来,收到有效志愿书506份,其中成功捐献100例,赵文珍刚好是第100例角膜捐献者,捐献者大部分来自浙江省内,其中年龄最小捐献者杨骏贤是一名仅出生76天的婴儿,年龄最大的捐献者梁莘松82岁是一名退休教师。
吴院长说:“角膜没有血管供给,不需要配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率非常高,可达90%以上,但愿意捐献者甚少,在宁波市眼科医院登记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一直排着长队。新鲜的角膜材料是有一个用一个,眼库基本没有什么库存,全国其他的眼库情况也差不多,多数处于‘有库无眼’的状态。”
“今年的角膜捐献情况算是历年来最好了,宁波市眼库2001年成立,刚成立几年基本上一年也就1~2例角膜甚至没有,从2001年至2014年总共有385志愿者登记捐献,真正成功捐献的有75人,今年截至10月份,不到一年就有121位志愿者登记捐献,成功捐献25人,占了四分之一。”吴国海副院长介绍说。
“虽然捐献人数逐年上升,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主要还是需要转变大众的观念,让更多人了解眼角膜移植的意义,另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有些志愿者本人是非常希望捐献的,因为家属反对或者没有及时通知医院来取而错过了,非常可惜。在一些欧美国家,捐献眼角膜成了人们的共识和“逝后意愿”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将死后捐献角膜写进了法律。未来随着人们观念转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捐献。”吴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