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实现第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发布时间:2015-11-11发布者: 浏览量:
 
    36岁的王文华,是海军91666部队的一名军士长。11月3日,他勇敢地献出了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把“爱心种子”捐献给素昧平生的5岁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希望中开出一朵生命之花,成为全省第255位、舟山市第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军旅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回报社会,是我的光荣!”

    初见王文华,他的脸上并没有军人难以亲近的威严,反而是朋友般诚挚的笑容。一位即将退伍的、平凡的军人,因为他的善举,开始变得不平凡。

    王文华是一名入伍十六年的老兵,他扎根本职岗位,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一次荣立三等功。工作上如此,生活中他也毫不逊色,在救灾捐款、服务百姓上始终冲在最前,是拥政爱民、献身公益的榜样人物。

    4年前的一次献血活动中,王文华初次接触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词,得知虽然此项技术已基本成熟,但因传统观念的禁锢和保守思想的误区,目前国内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人数远远难以满足需求。王文华当即提出填写了捐献志愿书,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库浙江分库。

    今年7月,王文华接到浙江省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配型通知, 8月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王文华觉得,在军旅生涯的最后阶段,有机会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倍感光荣。

    让生命继续,他是当代军人最美的榜样

    王文华能够顺利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除了一颗爱心和勇气外,也离不开家人、战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其实,我家人一开始是不同意我捐献的。”王文华憨笑着说。因为担心捐献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王文华的妻子起初顾虑重重,但是王文华的坚定感染了妻子,“这个孩子跟咱儿子差不多大,我能够真切体会到患儿父母痛苦无助的心情,也许我是他生存的唯一希望,这次捐献我必须去!”。他还搜集了大量资料,耐心给妻子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流程,告诉妻子能配型成功也是一种缘份,终于消除了妻子的疑虑。

    10月30日,王文华按计划入住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经过四天动员剂注射后,于11月3日顺利完成捐献。当天,一张画有海军战士卡通形象的水彩画,从千里之外的北京送到了王文华手中。刚刚完成血样采集的王文华,看着这份意外的“礼物”,倍感欣慰。这幅画功略显稚嫩的作品,出自王文华造血干细胞的受捐者——一名患有重症障碍性贫血的5岁男孩之手。这名男孩因为病魔的困扰,本该五彩斑斓的孩提时光变得黯然失色,直到王文华的出现,为他再次点燃了生的希望。

    “我仿佛看到了小家伙康复出院时,紧紧牵着妈妈的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捐献完成后,王文华长舒一口气,心里默默地祝福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孩子。

    珍惜挽救别人生命的机会,为新区注入人性魅力的正能量

    在10日的欢迎会上,市红十字会会长冯淑仙把爱心天使杯送到王文华手上,称赞他是真正的爱心天使,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豪情,有力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军人的高尚情怀,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充满人性光芒的公益事业,目前舟山市已有2530名爱心人士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并有9位志愿者实施了捐献。他们当中有大学生、公务员、普通职工、军人、医务工作者、个体户、大学生村官,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但社会上还有许多的白血病、重症障碍性贫血等患者在苦苦等待生命的火种,多一个人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就可以给患者们多一份生的希望。相信在王文华等捐献者、志愿者的感召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用勇气和爱心去挽救无价的生命,促进形成互相关爱、和谐友善的社会文明风尚,为舟山群岛新区注入充满人性魅力的正能量。(吴英)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