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晚,家住西湖区文新街道的何山在西溪医院离世,年仅18岁。遵照他的心愿,家人们捐献了他的角膜和遗体。
向善之美
1997年3月15日,何涤、徐会玲夫妇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孩子,承“良善”之意,孩子取名为“何善”。这个小男孩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徐会玲发现,在同龄孩子又跑又跳的时候,小何善走路却摇摇摆摆的,还容易跌倒。每次上楼梯,小何善都要把手撑在膝盖上,显得非常吃力。可是除了很容易没有力气之外,小何善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小何善3岁那年生病住院,通过专家们的会诊,何涤夫妇才知道孩子得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大约在20岁左右,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等原因死亡。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全家人如雷轰顶,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带何善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然而获益甚微。
病痛并没有击败小何善,却让他比同龄孩子更加懂事,善良,坚强。幼年时,小何善的病情相对稳定,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上幼儿园。有一次在玩耍时他被小朋友踩到了手,当场就脱臼了。放学时候徐会玲来接他时,心疼得哭了,他却用小手抹去妈妈脸上的泪水说,妈妈,是我不好,你不要难过,不要怪他们。
他是一道光
与病魔的斗争并没有阻挡何善对学习的热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营养不良症状越来越明显,为了方便他书写,何涤夫妇将他的名字改为“何山”。肌肉的萎缩让何山的每一个动作都变的异常吃力,长时间的坐立和握笔写字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可他却坚持到了小学三年级。
此后,何山一直在家自学。高级工程师退休的奶奶自从孙子生病之后,就承担起了照顾何山的重任,为了给何山看病,她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有亲人的悉心照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何山已经不能坐起了,只能常年卧床。肌营养不良症会引起很多并发症,他总是咬牙强忍病痛,不想让父母担心。有一次他看着父母,喃喃自语:如果我走了,你们怎么办。徐会玲听到了,止不住的掉眼泪。一天,何山突然把何涤叫到身边,对他说,爸爸,我走了以后,要把器官都捐出去,把所有有用的都捐出去。我想帮助我能帮助的人,你一定要答应我。儿子的话让何涤震惊,他又难过又欣慰,孩子从小承受了超乎常人的痛苦,却还想着该怎么帮助别人,孩子的善良让他心疼。
回望是泪光
12月7日,何山病情加重,他喊着全家人的名字,何涤在外地出差,何山一声声的喊着“爸爸”,直到渐渐地发不出声音。何涤赶回来的时候,儿子已陷入昏迷。9日晚上,何山离开了这个世界,奶奶最后亲吻了她的孙子,流着泪对何涤说,不完成孙子的心愿,你我都会后悔 。何山的脏器已全部衰竭,不能移植,家人们捐献了他的角膜和遗体。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却用尽力气回它一个拥抱。
4岁的双胞胎妹妹们一直在找哥哥,她们每天都不停的问妈妈,哥哥去哪儿了,他怎么还没回来?我要给哥哥喂东西吃。徐会玲泪如雨下,告诉她们,哥哥去了天堂,一个很远的地方,以后我们会找到他的。
天堂没有病痛,愿何山少年一路走好。14日,西湖区红十字会慰问了何山家人,传达了对何山和他家人的敬意。(何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