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实现首例遗体及器官捐献

发布时间:2016-01-07发布者: 浏览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记瑞安市首例遗体器官登记捐献者彭秀兰

    1月5日晚20:55,瑞安市红十字会首例遗体及器官捐献登记者彭秀兰老师安详的合上双眼,安祥的走了。按照老人生前意愿,她的遗体将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3年后,她的遗体将按照家属意愿归还或由医科大学火化。而彭秀兰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位于永泰陵园的瑞安市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彭老师的这一生,用这句话形容都不为过。昨天,瑞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温州医科大学负责同志来到了彭老师家里办理遗体捐献的相关手续。她的家里古朴、简约,却林林总总的摆着满满一柜的荣誉证书,瑞安市级、温州市级“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琳琅满目,这些荣誉是她生平事迹的最好见证。

    早年生活艰苦,却以助人为己任

    1924年12月出生的她,是瑞安实验小学离休干部。早在学生时代她就瞒着家人,参加地下革命,顶着白色恐怖加入共产党,迎接共和国诞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入党69年以来,不管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多大的挫折和磨难,从来没有退缩过。对党忠心耿耿,热心慈善事业,书写了一个普通党员朴实而灿烂的无悔人生。1957年,疯狂的政治运动漩涡把她卷了进去,因姐姐、妹妹早年在台湾和美国定居,海外关系复杂的政治帽子扣在她头上。彭秀兰成为批斗对象,无奈离开温州地区文教科,被下放到高楼山区一小学任教。7年多教书生涯使她和农民兄弟结下深情厚谊,她以关心贫穷山区孩子为己任,善待学生。那个时候工资低,生活条件艰苦,但碰到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她总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予以垫付,把自己吃的粮食节省下来分送给学生吃,绝不让自己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在这期间,其丈夫积劳成疾去世,不久其儿子又不幸离她而去,老年又失去女儿。每次苦难和打击,她总是面对现实坚强地站起来,坦然地面对生活。

    晚年生活富裕,却依旧节衣缩食

    彭老作为离休干部,离休20多年来,虽然离休工资近万元,但是她依旧节衣缩食,坚持为困难群众、困难孩子捐钱捐物。彭老今年已经93岁了,行到不便,但是却坚持不舍得叫保姆照顾,认为应该把请保姆的钱省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直到2个多月她开始意识模糊,外孙王晨才半骗半哄的帮彭老请了个保姆。1个半月前,彭老意外胸椎骨折,却坚持不肯住院,她不想用国家和党的钱,认为应该将那笔钱留给其他人,其次也不想别人来医院探望她,引起过多关注。彭老平时的衣食更是简单,为了节省煤气,她甚至经常是豆腐乳、虾皮、花生酱等对付一顿,衣裳也是翻来覆去的就那么几件。但是几十年来她向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人民教育基金会、革命老区的敬老院改建等捐款粗略计算却超过40万元。因为彭老做慈善出了名,甚至有人专门过来敲她的家门要钱,彭老也都会给,别人质疑她这样会受骗,但是她却乐观的说就算100个人里面只有10个是真的贫困,我也要帮。

    无私助人的精神感动身边人

    彭老病后现在都是由外孙和外孙媳照顾,没有其他亲近的亲人,但是她却从不孤单。因为老人乐善好施出了名,感动了许多人,彭老以前工作的瑞安市实验小学党支部专门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来彭老家探望,陪陪她,听她讲讲以前的故事,讲讲共产党的好。许多人都表示跟彭老学到了很多,受到了很多精神鼓舞,也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的愿望。此次彭老去世,许多瑞安市实验小学的党员都自发组织来到彭老家守夜、帮忙。

    捐献遗体是她吐出的最后一口丝

    瑞安市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工作于2010年11月份启动,第三天就接到了彭老的电话,希望在自己百年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所有器官。当时她透露,在06年她就有这个想法了,但是一直找不到办理的途径,听闻红十字会开展这项工作,便赶忙咨询。考虑到彭老行动不便,当时瑞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亲自登门,让老人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和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在老人弥留之际,外孙王晨紧急联系了红十字会,瑞安市红十字会按照程序迅速联系温州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昨日,温州医科大学工作同志杨新东透露,因为彭老年事已高,器官已有衰竭迹象,眼角膜也因有白内障,都无法捐献,所以只能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而她的遗体会在医科大学里得到最大的尊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杨新东还表示,因为事前就听说过彭老的事迹,他这次特地带了摄影机将此次遗体捐献的全程拍了下来,还带来了几个医科大学的学生过来学习,他认为,彭老的事迹比课本更具有教育意义。

    笔者按:彭老师,您选择献出您珍贵的生命礼物,您的选择如此的神圣,您的选择如此的超俗,我们会永远铭记您。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