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仅等待一年,他就幸运地与一名三岁的白血病患儿初配成功;又过了漫长的一年待捐期,他终于成为速配成功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六一”儿童节后的第三天,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综合执法大队两违中队的干部严建良,为挽救一名深圳男孩的生命,启程赴杭,准备于8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捐献。
“这已经是我的习惯!”
1995年年仅18岁的严建良参军入伍,直至2012年从宁波军分区转业,在部队度过了整整17年。17年的军人生涯,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也铸就了他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挽救生命是我应尽职责”成为他不变的信念。因此,他养成了“随手捐”的习惯,随手捐款、随手救助、随手献血成为他的生活常态,先后献血8次之多,达3000多毫升。
说起登记成为干细胞志愿者,严建良说也是“随手”的事。2014年5月的一天,小区的qq群里突然热闹了起来,原来社区的社工在跟大伙宣传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号召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一看到“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几个字眼,严建良的心头就热起来,当下就报了名,并相约于2014的5月8日的红十字日采血登记。拿着《造血干细胞登记荣誉证书》,他的心里充满了期待:挽起袖子就能救人于死亡的边缘,真希望那一刻快点到来!
“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也许是眷顾他急于救人的心情吧,2015年的6月24日,江北区红十字会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严建良的血型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一同成功的还有另外4位志愿者。当工作人员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电话那头的他显然难掩激动!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严建良既兴奋不已又倍感压力和责任,作为城管“突击队”的一名队员,路侧整治、蓄情整治、护城河整治,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他经常早出晚归,超负荷运转,几个月都得不到很好休息,身体感到吃不消。一方面他想尽快实现救人的愿望,一方面又生怕身体过不了关,错失了救人的良机。几经考虑,他调整了工作和生活计划:早起早睡,合理饮食,择机锻炼。他把工作、休息和锻炼并举,只要一忙完工作就抓紧休息,防止出现身体不适;一有锻炼的机会,就加强锻炼。就这样,在待捐的一年时间里,他把身体调整的棒棒的,没出现一次身体不适的现象。
“我实在等不及了!”
“怎么还不捐献!”从初配成功那天起,严建良就焦急起来。“这是个才三岁的孩子,要救就得快点呀!”但救人也必须按规律办事。2015年7月15日,严建良进入再动员状态,救人心切的他说:“没问题,快点进入捐献程序吧!”。2016年1月18日,通过高分辨率检测,配对结果显示严建良与患者男孩完全吻合,而且是唯一合适的捐献者,严建良既高兴又着急:“就我一个人符合条件,就加速捐献吧!”3月14日,严建良体检完全符合条件,他更急了:“我实在等不及了!孩子那么小,快安排捐献吧!”严建良的焦急是他的真实心态,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刻捐献,孩子的希望就大一分!”
5月17日,严建良终于接到了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通知,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将于6月10日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那一刻,一年来的焦急和等待都化作满满的希翼:“我终于可以救那孩子了!”(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