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救护是红十字运动的起源,是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之一。舟山市红十字会把普及现场救护知识技能作为服务经济、提高民众素质、造福社会的主要工作内容,结合海岛实际,认真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受益人群”、“确保培训质量”、“营造学习氛围”四张牌,使传统工作焕发新生机,成为服务民生、助力平安建设的品牌项目。
一、建机制强保障,打好“优化发展环境”牌
“大力推进现场应急救护等生命关爱工作……”,《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一栏中这样写到。
近年来,舟山市红会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不断优化救护培训工作的发展环境。一是把握政策机遇建立长效机制。2012、2013连续两年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4年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内容,2015年结办市人大、政协代表委员关于加强救护培训工作的提案、议案,获提案人“满意”答复,2016年写入舟山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舟山市、定海区政府办公室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了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和平安乡镇(街道)、文明乡镇(街道)、文明单位创建测评内容以及普陀区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指标、嵊泗县文明单位测评内容等。二是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经与有关部门积极对接,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党工委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及处级、科级干部在线学习课程;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市级应急救护知识宣讲团,将应急救护知识送进遍布全市的乡镇、社区文化礼堂;先后联合教育、电力、旅游、卫生、公安等部门开展应急救护“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并多次列入全市一类职业技能大比武内容,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救护知识的普及掌握;联合市民政局开展“现场应急救护知识进养老机构”活动,为养老机构配置红十字急救箱,为从业人员开展救护员培训;联合市图书馆推出现场应急救护知识系列讲座,借助市民大讲堂和亲子讲座平台开展培训。
二、搭平台,抓覆盖,打好“扩大受益人群”牌
“这次主题培训真的收获很大,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增强了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融洽了亲子关系。”参加“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亲子讲座的南海实验学校家长如是说。
市红会每年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拓展培训阵地,确保培训工作不断推进,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一是主题活动统筹推进工作。2014年联合市文明办、市卫计局、市妇联开展的应急救护知识“进渔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有效提高了我市渔农村(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2015年开展的“红十字‘救’在身边——百场万人公益救护培训”,在全社会掀起救护知识学习热潮;认真实施“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立足新城社区和南海实验学校,辐射全市民众,圆满完成救护员培训、学校安全教育与体验活动等目标任务,并推出在市图书馆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亲子讲座、在授课中加入水上安全知识等创新举措,获总会、省会的肯定;2016年以办理政协提案《关于加强船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为契机,在全市开展“走进渔村、关爱渔民”专题行动,为渔民和渔嫂开展急救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红十字文化广场宣传急救知识;开展全市乡镇(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工作人员“现场应急救护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应急处突、服务群众的能力;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急救强技能救护培训进机关”活动,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公共场所播放学习视频等形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中普及救护知识技能。到目前,全市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率达13.47%、救护员培训率达2.35%,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十二五”救护培训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二是培训阵地得到不断拓展。先后在公安、教育、安监、交通运输等重点部门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在全市各主要景区(点)、机场、码头、车站、高校宿舍楼、敬老院、老年体协活动点等设立了红十字急救站,在普陀山主要景点建立“红十字爱心屋”,在渔船、校车、城管执法车等配置红十字车载急救包(箱),为救护员及时有效施救提供便利。定期开展救护培训基地和红十字急救点专项检查调研,加强对基地培训师资的培养、器材的配置和管理等。目前全市共有救护培训基地41个,红十字急救点83个,在普及救护知识、帮助市民在遭遇突发意外状况时采取正确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我会以办理政协提案《关于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建议》为契机,探索在普陀山、朱家尖景区建立以“救护员+急救箱+AED”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城市安全设施,提升新区“世界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品质。
三、抓创新,严管理,打好“确保培训质量”牌
“一直想学习应急救护知识,但是因为工作繁忙,苦于没有恰当的时间进行安排。现在有了学分制,对于我们这样的上班族来说方便了很多,通过三次的学习操练,今天终于拿到了救护员证书”。参加学分制救护培训的刘先生喜形于色。
舟山市红十字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方式、严格管理,确保“每一位想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每一位经过培训的人都成为合格的救护员。”一是与时俱进创新培训方法。全省首创学分制应急救护培训,学员自主择时分段学习,解决工学矛盾,受到广泛好评。录制发放《红十字“救”在身边》教学光盘,及《现场急救问与答》手册,方便群众随时观看翻阅、自主学习。将急救知识教学视频纳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干部学习在线、科级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在线、公务员网络学院等在线学习平台课程,按规定完成学习可获取一定学分,方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随时学习;在市行政中心等集中办公点滚动播放救护知识宣传片和教学视频,抓住点滴机会,利用等候电梯的时间宣传和学习。通过短信平台、新区红十字报、市红会网站等媒介向民众普及急救知识要点。二是严格管理确保培训质量。严格执行总会、省会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做到“四统一”,确保培训质量。每年举办师资培训班、提高班和教学评比,就授课老师的基本素养、如何设计课件等进行交流提高,通过建立QQ群等形式,加强师资的日常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培养优秀师资;严格按照省会救护培训师资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日常管理,目前全市共有骨干培训师202名,其中一级培训师3人;完善救护员考核机制,所有救护员理论考核试卷均是从“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理论考核在线系统”中导出,部分有条件的基地直接使用在线考试系统。
四、重宣教扩影响,打好“营造学习氛围”牌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今天,汪大姐邀请您跟我一起来学习急救知识……”,市红十字会联合舟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王牌栏目《汪大姐来了》推出的“汪大姐急救大课堂”,至今已拍摄播出9期,受到市民普遍欢迎。
市红会注重通过声、屏、报等媒体加强对我会救护培训工作动态、成效的宣传和跟踪报道,让群众了解红十字会工作,认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实用性。一是联动媒体强化宣传。从去年10月份起推出的“汪大姐急救大课堂”,以师资讲解和现场演示的方式向观众传授救护技能和灾害逃生技巧,今年五八期间还推出了包含硫化氢中毒、心理关爱等内容的渔民专题;连续两年在舟山晚报设立“救在身边”专栏,定期刊出急救系列内容,并举办有奖知识竞赛,市民广泛参与,还有一位老人还专门写来了感谢信;我们还在舟山日报、晚报等刊出急救知识公益广告,在市区交通要道路口绘制包含急救知识宣传的墙体广告,向两会代表发放急救包和《急救知识问与答》手册,营造红十字“救”在身边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主题宣教打造特色。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防灾减灾日”、“国际民防日”等特殊节点,联动有关部门进广场、进社区,开展急救知识技能主题宣传,通过图片展示、现场演示、动手操作、互动答题等形式,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热情,扩大了急救知识宣传覆盖面;连续两年于春运期间,在长途客运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专题宣教,2016年还专门制作发放了防寒潮宣传折页;连续三年开展“急救与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融合加拿大红会传授的教学理念,通过示范和游戏的形式,把水上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开展“晚报小记者走进红十字活动”,向小朋友们和家长们介绍现场心肺复苏知识,并邀请“最美舟山人——红十字感动人物”,勇救路人的红十字救护员胡爱琴来到现场与大家互动交流。
经过多年的打造,救护培训已经成为市红十字会保障经济社会平安稳定发展的品牌项目。多名救护员用学到的急救知识为突发急症和意外伤害的路人进行现场救护,挽救了他人的生命。经过我会培训的志愿者在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中为参与人员提供了安全保障,展示了红十字的良好形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急救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舟山市红十字会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我市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