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实现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发布时间:2016-07-13发布者: 浏览量:
 
 
    7月11日上午,马海华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捐献262ml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全国第5811例、浙江省291例,余杭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加入中华骨髓库
    一直等待配型成功的这一天


    马海华出生于1970年,是瓶窑镇彭公村人。2014年3月初,在一次献血活动中马海华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他符合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18-45周岁年龄要求时,马海华毫不犹豫填写了志愿书,并留下了10ml血液样本。

    2015年,马海华接到区红十字会的电话,称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他与患者的配对指数低于另外一位志愿者而“落选”。

    2016年3月,马海华再次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又与一名患者配对成功了,征求他的意见,马海华二话没说就立刻应允。“我盼这一天已经很长时间了,全国这么多的人,我们能配型成功,这是缘分。”

    6月8日,他顺利通过体检。
   
    为了保证干细胞的捐献质量
    他拒绝吃止疼药

    7月7日,马海华开始入院注射动员剂。这期间,马海华因注射动员剂产生了腰酸等症状。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了解后,建议他可以吃点止痛片,但遭到了马海华的拒绝。“腰部只是酸,我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我怕吃了止疼药,会影响干细胞质量。”

   7月11日上午,马海华空腹进行了采集前的抽血,并打完最后一剂动员针。为了早点开始捐献,马海华连早饭都没吃。“我凌晨3点多就醒了,不饿也不困,就希望早点采集,这样我的造血干细胞就能早点输入到患者体内。”

    采集前,马海华又不止一次的告诉准备给他采集的医生:“医生,多采一点好了,多移植一点造血干细胞给患者,希望他能好的快一点。”采集中,他多次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有没有可能再与别人配型成功“如果还有机会,我还要捐!”

    生活中,马海华也是个热心的人,村里有难事,他都会上前帮忙。8年前,因为马海华的执着不放弃,救了一位疑似心肌梗塞的患者。马海华说,当时患者已经没生命迹象,大家都觉得没希望了。“我不想放弃,曾记得有人说胸前叩击可能有用,于是在患者的胸前进行叩击,结果患者真的醒过来了。”

   
用自己的行动 
    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谈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场景,马海华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谈起为什么会献血,马海华回答很干脆。“献血可以救命。”从马海华加入献血行列以来,他带动了身边的很多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在得知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志愿者的时候,有多位好友也成为了志愿者。

    马海华说,自己献血,多少也受着母亲的影响。“我母亲今年70岁了,从2001年开始献血,一直坚持到不能献血的年纪。”

    为了对捐献造干有更多的了解,马海华的母亲在采集前两天还特意跑到临平流动献血车上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情况。捐献当天,马海华的母亲也来到了现场。她说:“活着能为社会做点好事情,谈不上伟不伟大,我之前一直担心儿子的身体状况,今天看他这么精神,我放心了。”

    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从马海华体内采集出了26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期间,运送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为马海华带来了患者的礼物和感谢信。

    “您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感谢您捐献的血液,明天之后我要开始新的生活,与病魔抗争。”听志愿者念着对方患者写的信,这位几天来一直淡定捐献的男人,此刻眼角不知不觉已湿润。

    马海华告诉区红会工作人员,通过自己亲身捐献,他对这项爱心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他将继续参加无偿献血,并做好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项爱心行动中来,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更多的重生希望。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