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起,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以下简称“浙大红会”)组织第二期志愿者奔赴开化县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本期支教活动共吸引了五十余名一至六年级的孩子参加。孩子们按照一至三年级,四至六年级被分为两个班进行教学。除了文化课、兴趣课和体育课之外,浙大红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发挥自身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手语、急救等红会特色课程。
7月29日,浙大红会与开化县红十字会合作,为孩子们带来了急救培训课程。我国每年有54万人因心跳骤停导致死亡,并且死亡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心脏停止的4分钟内,如果施予正确的心肺复苏,有50%的患者可以成功复苏。而CPR与AED除颤技术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抢救手段。推广急救,普及心肺复苏已经刻不容缓。
课程一开始,来自浙大红会的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CPR)和AED除颤的要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大致可以分为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靠近患者,将伤病员翻转成复苏体位,判断病人是否有意识,高声呼救表明身份,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清理病人口中异物,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两次人工呼吸和人文关怀。
用于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实践的假人一摆出来,孩子们就好奇地围了过来。对于心肺复苏,他们还非常陌生。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孩子们进行了心肺复苏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还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比如胸外按压时掌根离开假人,按压位置发生改变,这些操作中的问题志愿者们都为孩子们一一指出并纠正。
操作实践过程中,一些孩子一开始对于人工呼吸存在很强烈的抗拒心理,不愿意尝试。实际上,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是生命意识的重要体现。用开放科学的心态去看待人工呼吸在普及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志愿者们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在假人上练习操作。
急救知识不仅能在危急时刻挽救人的生命,还提高了人们的生命意识。此次,浙大红会将富有红会特色的急救培训融入暑期支教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急救,正确认识急救并学会心肺复苏操作,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