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植树节,一袋生命的种子经历四个多小时从我体内提取出,将在远方素昧平生的大哥体内生根发芽,健康成长。
——摘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楼烈锋朋友圈
3月12日、13日,西湖区志愿者楼烈锋和范祥源分别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浙江省第396例和39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为捐献造干,每天坚持走两万步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病房里,医生开始在楼烈锋身上采集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将楼烈锋血液从一个胳膊抽出,经过机器采集后再循环回身体,楼烈锋一直微笑着说:“不疼,没问题。”
楼烈锋今年40岁,部队转业后在杭州市安监局工作。妻子是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红会工作人员。这次的捐献行动,得从2014年说起。当时,他还在部队工作,便萌生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念头。虽然之前上网查过资料,可是依然了解不深入。刚好那年5月休假回家,妻子所在的单位举行一次献血活动。现场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入库宣传活动,便在妻子的动员下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7年11月底,楼烈锋初配成功,“西湖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一位患者和我初配成功了,问我愿不愿意捐献。”因为入库时就想清楚了,楼烈锋很干脆的答应了。身体素质一向不错的他,为了能把更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每天坚持快走两个小时,步行两万步。
在“双盲”原则下,无法获取受赠者的具体身份,但他始终认为,能救人一命,就够了。“你想,50多岁的年纪(受赠者),也许孩子尚未成家,上头还有老人,说不定还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觉得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很值得。”
妻子王丹凤是楼烈锋坚强的后盾,“我自己做红会这块工作,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目前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一般捐献后10天左右就能完全恢复,不影响健康。丈夫成功捐献,我很骄傲。
西湖区政府非常重视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副区长钱志清来到医院看望楼烈锋,亲切问候并向他表达敬意。
他说:不用问,爸妈肯定支持我
范祥源是一名90后中医,安徽人。2008年在武汉读大学时加入中华骨髓库。2017年底,一位11岁的白血病儿童与他配型成功。配型历经整整十年时间,人生也有了诸多变化。经过毕业、找工作、换城市,范祥源原先的号码早已更换,好在当初的登记表上父母的电话未变,辗转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终于和他取得联系。
十年后的他,除了保有大学时的激情热血,当了医生后更多了些稳重。但对于捐献一事,范详源的态度很一直坚决,“捐”!体检时,考虑到范祥源是外地人,在杭州并没有亲属,红会工作人员有些担心。一再询问是否已与家里沟通,家人是否会反对。“放心吧,我决定的事,爸妈都支持,再说我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本职。”范祥源说。
今年春节,他把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和父母说了,果然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
3月13日,135ml 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毕,采血针刚拔掉,范祥源便坐在病床上给那位11岁的孩子写下一句话:“祝你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勇敢且善良——关心你的大哥哥”。得知媒体要报道捐献事迹,两位志愿者连连摆手,都说了一个词“受宠若惊”,“只是平凡的人做了一件平凡的事”,他们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救治白血病患者的正能量报道为我们熟知,越来越多的人抛除顾虑,非常乐意加入中华骨髓库。2007年西湖区入库25人,2011年已经达到70人;而从2014年到2017年,每年入库的人数都有八九十人。截止2017年底,西湖区共有725人成功入库,其中成功捐献5人。
然而,目前中国每10万人中就有4-6人患有白血病,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40%是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方法,非血缘关系的相合概率仅为四百到万分之一。在此,我们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用爱和勇气为白血病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何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