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守护红十字“救”在身边——江干区红十字启动“公共场所红十字应急点”项目

发布时间:2018-04-10发布者: 浏览量:




    4月9日上午9时30分,在江干区红十字会会议室(庆春东路1号、区政府综合楼北楼213室),一场爱心签约仪式如期举办,来自江干区红十字会、江干区卫计局和负责人三方签订协议,自此、江干区属医疗结构(区级人民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统一配备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12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命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公共场所心脏骤停事件屡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造成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2017年3月,江干区红十字会启动了“公共场所红十字应急点”公益项目,该公益项目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软件”部分是指通过“送教上门”的形式为重点人群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群众应对道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硬件”部分主要通过与爱心企业联合,在医疗机构、养老场所、体育馆、学校等公共场所逐步推进自动体外除颤仪设置工作,通过完善、强化现场急救装备的配备,提升心脏骤停等意外伤害救援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此次先行投入使用的12台AED一体机包括三部分组成:三块显示屏分别播放AED使用、公益宣传等视频短片;“救命神器”—AED设置在屏幕右方;红十字应急救护包设置在AED下方。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市民可以通过扫码便捷的取出需要的急救设备,对发生意外伤害者开展有效急救。

    为更好地推进红十字公共急救点建设,前期江干区红十字会专门对急救点周边的工作人员开展17场专题培训,主讲老师将近五年来在人流密集的客运中心站、火车站等发生的意外事件有机的结合到授课中去,同时利用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并结合的授课,强化了“人人都是现场第一施救者”的理念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通过真实案例分析、现场提问互动等方法,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增强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有效性;培训还重点突出了AED理论及实践的操作训练,对AED的操作步骤、注重事项和操作演示进行强化培训;辅导老师分组辅导学员操作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课程内容,语言表述精准、示范动作到位,手把手教、一个个过,对学员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熟练一个、考格一个、通过一个。消除工作人员遇事不会救、不愿救、不会用AED、害怕用AED的种种顾虑,取得预期效果。

    “意外伤害发生常常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50至2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平均每一秒就有人逝于心血管病,所以在医务人员及时赶到前、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进行迅速施救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对患者做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外,如果配合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联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恢复和愈后将大幅度改善,同时为后续赶到的120医务人员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区卫计局负责人指出。

    江干区红十字会负责人指出:“《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指出,到2030年全省公共场所每万人自动化体外心脏去颤器(AED)配备率达到1-2台。结合《行动纲要》要求,江干区红十字会提前谋划、扎实有序推进此项工作。2017年我们在杭州火车设置AED4台。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预计在今年六月,江干区将有50台左右的AED在公共场所投入使用,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局属医疗机构AED全覆盖。同时江干区红十字会将通过开展工作人员专场培训,着力提升区域应对心脏骤停等意外伤害市民的应急保障能力水平。”

    AED设备的投入方浙江本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陈明磊副总经理出席签约仪式,他指出:“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提高国民生命质量,提升心脏骤停等患者的院外生存率,目前通过与江干区红十字会合作,我们在江干区试点推进公共场所急救点设置工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渠道共享,从而更好推进民众健康理念”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