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关注的2019年宁波十大民生实事新鲜出炉,红十字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被列入其中之一。这是继2014年、2015年、2017年之后,第4次被列入宁波民生实事。
国际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神圣职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规定:“鼓励公民对需要急救的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呼救,并提供必要帮助。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需要急救的人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该行为受法律保护。对紧急现场救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便于普及、稍加培训即可熟练使用、专为现场非急救人员设计的一种医疗设备。
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需要。《宁波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鼓励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
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是提升全民自救互救素养的需要。《健康宁波建设第一轮行动计划(2018-2020)及十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项目,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到2020年,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累计达30%以上;全市公共场所每万人AED配备率达1台。
全市各级红十字会大力开展救护培训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行业、进军营等“五进”活动。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二级救护师资2587人、救护员24.8万多人,占户籍人口4.16%;普及培训150.8万多人次,占户籍人口25.28%。
2016年5月起,我市经红十字会系统主要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方式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和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110台,并对相关场所的工作人员开展了AED使用技能培训。2018年6月24日,我市涌现了首例使用AED成功救人案例,证明前期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的社会效益正慢慢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红十字救护员在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救人事例就有31例,“最美红十字救护员团体”获“第五届宁波慈善最具影响力团体”。
在2019年宁波十大民生实事中,公共应急救护服务工程要求,2019年我市将在公共场所配置200 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完成红十字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2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