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做好当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尽快构建一个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应急救援体系,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备灾救灾领域的独特优势。德清县红十字会与红十字山鹰救援队多次商讨,决定通过“培训、建队、演练、宣传”的模式,探索基层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社区应急救援体系,打造我县红十字“第一响应人”救援品牌。
一是分级分类成立救援队伍。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和村(社区)成立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武康城区范围成立社区救援队6支,莫干山镇范围成立社区救援队22支。这些队伍在风险排查、防汛、老人走失、大型活动保障等活动中均作出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县红十字会与县委组织部、县应急管理局多次研究,决定联合推进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建设,并制定了《德清县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建设方案》。首先在莫干山镇进行试点,组建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通过对试点工作的可行性评估后,逐步向全县各镇(街道)铺开,各镇(街道)各组建一支镇街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由村(社区)各派1名党员骨干组成,县红十字会山鹰救援队负责培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逐步将救援队伍力量向下延伸到村一级。通过组织带党员、党员带队伍、队伍带群众的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快捷高效”的应急“第一响应人”管理工作机制。当突发公共事件或灾害时,由辖区党委统一领导,发挥就近优势,有序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切实在基层构筑起快速反应的以党员为引领的“第一响应人”应急管理体系。
二是深入开展“第一响应人”培训。自下周起,对莫干山镇刚组建的党员应急救援先锋队共计220人,开展分批培训和日常集中练习,由原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带队的师资团授课,让队员牢固掌握32种基本的应急处置和灾害防范知识与常用技能,在灾害来临时能做到主动应对,科学处置。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人们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题下,通过身边现有资源,就近就便开展自救与互救,最大限度的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并通过对备灾、消防安全、灾难医疗、现场急救、搜索与营救、灾害心理、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等模块的构建,来实现对灾害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帮助基层救援人员掌握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技能,参与日常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当灾难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处置相关突发情况。并邀请消防、化工、矿山、建筑、交通等特殊领域的救援专家予以专业指导,确保社区救援队除能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外,还可以为专业救援队收集灾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最准确的报告灾情和需求,指引专业救援力量快速准确的到达现场、配合专业救援队完成各项工作。
三是组织开展综合救援演练和技能比武大赛。定期、分类开展救援演练和技能比武,检验全县社区救援队训练效果,采取仿真模拟、桌面推演、功能演练和小型实践演练等形式,切实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在今年的“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组织开展一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综合救援演练或技能比武,各镇(街道)各派出队伍参赛,以仿真模拟、桌面推演、功能演练或小型实践演练等形式向全县人民展示训练成果及队伍风采。通过演练和比武,认真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高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为实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急处置,立足现有场地,建立社区救援服务站点,在每个服务站点内完成各类设备器材的配备。同时为提升训练成效,在巩固完善现有的宝塔山、莫干山、体育中心等多个户外训练基地外,选择合适的点位新建不同领域不同难度的训练基地,便于完成各项救援体能技能训练。通过一次次的训练、演练和比武,把灾害事故想得更复杂、更困难,把救援工作要想得更细、更实、更具体,从“有备无患”和“强化应急能力”入手,进一步完善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探索应急演练新方式、新方法,有效提高救援效率,真正建立起一支训练有素、指挥科学、反映迅速、战斗力强的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