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波第九医院诺大的阶梯教室里,身穿白大褂和红十字背心的人员分坐两侧,他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头沉思,在这寂静的考场里,一场“无声”的硝烟已经弥漫开去。这是江北区第三次举办“护航杯”应急救护技能比武大赛,今年的比赛由江北区红十字会、卫健局、教育局和总工会联合主办,第九医院承办,吸引了15支专业代表队和20支非专业代表队的选手参加,在总结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江北区红十字会不断寻求突破,深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增加公众对急救理念的认知,力求让急救之花在这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城区上越开越盛。

此次比赛参赛范围广、规模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参赛人数创下历届之最,同时邀请了辖区内的2家市级医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宁波老年康复医院的人员参加。比赛组别也区分为由区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院组成的专业A组、市级医院组成的专业B组和街道、学校组成的非专业组。
来自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费亚宁护师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说起报名参赛的想法,她本着学习与交流的目的:“我们医院的医疗服务对象以社区居民为主,接触较多的都是一些常见病症,平时遇到危难急重的情况少,所以对急救技能的掌握也偏于理论化,这次来比赛我重新把书本上的知识捡了起来,赛前专门前往红十字会和市级大医院进行实操学习,希望能够以赛促学,以后如果遇到情况紧急的病人,能够更有把握和自信去应对。”
宁大附院急诊科的黄丽医生参加比赛是第一次,但是在应急救护的第一线,已经是个颇有丰富经验的“老战士”了:“我对今天的比赛很有信心,操作的都是平时工作实际在做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了解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在发生意外事故的现场,如果能及时进行应急救护,对挽救生命、减少残疾、防止伤势恶化、促进恢复都大有帮助。”
来自育才实验学校的刘旦旦老师刚跟她的同事参加完非专业组的比赛。刚结束比赛的她,仿佛还处于“救人一命”的紧张中。刘老师在去年10月份由红十字会和教育局联合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救护培训课堂”上,通过考核,成为一名红十字救护员。“急救知识很实用,可以自救互救,回校后,我想把我的参赛心得和体会分享给我们的学生们,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急救的意识和理念。”
此次的比赛,在项目选择上也作了优化。今年,宁波市政府把AED的推广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列入其中,因此项目上把往年的包扎改为AED的操作。打开电源、拉开手环、贴上电极片,“请大家离开伤员、不要触碰伤员。”一位参赛选手一边提醒着一边张开双臂示意清场。同样的,专业组的比赛中,也新增了个人项目的比拼,这对参赛队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阿姨,您不要紧张,放松,深呼吸……”在对技能精益求精的同时,选手们还加入了人文关怀。
经过激烈角逐,慈城镇中心卫生院获得专业组A组一等奖,第九医院获得专业组B组一等奖,甬江街道获得非专业组一等奖。慈城镇中心卫生院的王喜亮和江北康养医院的郑素芬、第九医院的楼科峰和周常榭、甬江街道的单家利和张倩分别获得个人操作一等奖。今年,在总工会的支持下,将江北区“首席工人”称号引入应急救护比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的参赛者将被授予“首席工人”称号,年底,他们将接受总工会的统一表彰。据悉,这在全市也是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