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4日,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全省23所高校的43名红十字大学生骨干齐聚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开启了为期4天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人道实践之旅。

本次训练营由浙江省红十字会主办,金华市红十字会与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医学院承办,以沉浸式学习与实践体验,引领青年学子在红十字旗帜下锤炼品格、践行担当。
开营启程:人道火种照亮青春方向
开营仪式上,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张孚传围绕来了以后“学什么”、回去以后“干什么”,勉励营员从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等故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中外红十字人道行动中汲取实践的真知,从红十字工作身边人、身边事中汲取榜样的精神,当好红十字精神的传播者、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先行者、人生道路的修行者,在人道领域持续精进,用终身成长诠释青年担当。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朱毅峰致欢迎辞,寄语营员“激扬青春,不负韶华,让红十字精神绽放更加璀璨的青春光芒。”金华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彧向营员们介绍了金华市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援、救护培训、人道救助等领域的创新实践,让青年骨干们对红十字工作有了直观认识。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红十字会的郑圣龙同学代表营员发言,呼吁大家把训练营当练兵场,用青春热忱书写红十字青年新篇章。
知行合一:多维实践诠释人道内核
从理论殿堂到实践现场,训练营的日程安排紧扣“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张孚传秘书长以“在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绽放红十字青年之光”为题,讲授开营第一课,系统阐释了红十字运动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的内在联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毛醒策教授的“红色文化伴随青年成长”专题授课,娓娓讲述金华籍革命先辈陈望道、艾青、施光南的青年故事,引导营员们深刻理解“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的真正含义。

实践体验环节中,“探索人道法”课程成为亮点。叶圣陶老师通过模拟国际人道法案例,引导营员在辩论中思考“保护生命”的宗旨使命。应急救护培训现场,江里军老师带领营员在反复实操中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实战能力。在金东区坡阳古街救护站,营员们实地观摩救护员处理突发状况的全过程,真切体会到“急救侠”背后的专业担当。



最触动人心的是“大爱无疆”主题沙龙。当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靳毅讲述“捐献造血干细胞重燃他人生命”的亲身经历,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方回忆“在绝望中寻找生命延续可能”的日日夜夜,不少营员眼眶湿润,深刻理解了“奉献”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的生命守护与大爱接力。


传承精神:青年担当续写人道新篇
10名营员代表围绕“人道实践 我行动”主题分享感悟。浙江大学胡潇渝谈了“探索人道法”课程的感受:“人道法宣传需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与方式,从武装冲突中的尊严守护到概念实践,都要贴合不同年龄段的接受习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林惜涵分享了“承启荣光”团队情况:“队员们深入浙江省各地,通过《余晖》出版物、‘零缅怀’小程序等传播捐献理念,服务覆盖14个省,千余名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超4.2万小时,102名成员签署捐献协议。”来自湖州师范学院的陈安然讲述了组织校园急救科普的经历:“以前总觉得人道精神很宏大,直到看到同学通过我们培训掌握止血技能,才明白每一次弯腰包扎都是人道的具体实践。”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陆志凯则计划将训练营所学转化为新媒体内容——用年轻人的视角和方式讲述人道故事。


紧张的4天日程中,营员们在陈望道故居的煤油灯下,追寻真理的味道;在艾青故居的手稿前,感受文字里的土地深情;在东叶村博爱家园,见证红十字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实践;在义乌鸡鸣山社区,学习国际化社区的人道工作经验。电影《亨利・杜南 —— 十字上的红》,更是让营员们穿越到160多年前的索尔弗利诺战场,理解红十字运动从个人善举到国际组织的发展历程。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人道、博爱、奉献”不再是文字和口号,而成为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方式。“回去后,我们要做红十字精神的‘移动驿站’!”浙江师范大学营员代表的发言道出了全体营员的心声。



正如红十字运动创始人亨利・杜南所言:“人道主义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所有人的责任。”当这批青年骨干带着训练营的满满收获重返校园,他们将成为播撒人道火种的“追光者”——在课堂上传授红十字生命教育知识,在社团里策划红十字特色活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红十字感人故事,让红十字精神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